到目前為止,雖然已在元朗的幾個農場及荃灣區的一個街市發現雞隻染有禽流感或出現不正常的情況,但跟上兩次的廣泛感染比較,這次禽流感的風潮顯然比較輕微,也能及早察覺及採取行動控制病毒蔓延。若果未來幾天情況不再惡化,我們認為只須適當加強對本地雞場的抽查及繼續嚴格監察雞隻在入口、批發及零售時的情況便已足夠,毋須引入進一步的規管措施或考慮引入中央屠宰的安排。
毫無疑問,五年內第三次出現禽流感風潮及大規模的殺雞行動是值得憂慮的事;不過今次的感染只集中在少數本地雞場,既沒有「污染」批發市場,絕大多數零售的街市攤檔也沒有受影響;換言之,在上次禽流感危機後引進的各項衞生措施、監管措施並沒有出現明顯漏洞。
更重要的是政府設立的禽流感監察機制比以前靈敏得多,能較迅速的發現病毒的蹤迹,讓有關部門可以迅速採取行動,遏止病毒擴散蔓延。從病毒控制的角度來看,這已算是一個有效的預防機制,只要再在某些季節如溫差變化巨大的季節或某些特殊情況下再加強預報,便可以進一步減低病毒蔓延的風險;因此實在不需要倉卒推出重大的政策轉變如中央屠宰等安排。
當然,最理想的是能完全杜絕禽流感的出現,但從香港及南中國的自然生態情況來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南中國地區養有大量的鴨子,而根據病毒學的研究,鴨本身是各類流感病毒的理想「儲存庫」(reservoir),即使染有流感病毒也不致發病;於是這些鴨子就很容易成為帶病毒的媒體,感染其他禽鳥,再透過四處棲息的野鳥把病毒傳播。在這樣的情況下,農場中的雞受到感染便不是甚麼奇怪的事,政府的措施根本杜絕不了,只能透過不斷監察及預防以確保病毒不至擴散及在擴散過程中變種而已,而目前的監察機制顯然已能發揮這樣的作用。
除了政府部門要繼續加強預防及監察外,農場的主人及街市販商也有責任不斷保持及改善農場及攤檔的衞生情況的;因為禽流感畢竟對市民的健康是個威脅,若果因為他們不盡力執行有關的衞生指引,讓禽流感病毒不斷出現,甚至在零售的街市攤檔內肆虐,那是否該由公眾賠償殺雞所造成的損失固然是個疑問;並且會迫使公眾及政府選擇中央屠宰的安排,這樣最終損失最大的只會是倚靠活雞買賣這個行業的所有商人及從業員。
(圖)禽流感再現,我們認為目前的監察機制已屬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