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藍綠對決 - 李怡

李怡專欄:藍綠對決 - 李怡

上星期五,台灣立法院的副院長選舉,爭逐激烈,最後泛藍軍提名的江丙坤以一百一十五票對泛綠軍的洪奇昌的一百零六票,以九票之微勝出。
這次的爭逐,看似無聊,但對台灣政治版圖的整合,卻有極大的象徵意義。
為甚麼說無聊?因為立法院院長、副院長的角色,在台灣早已定型。他們作為「議長領袖」的功能性角色,多於政黨角色。也就是說,他們的職責,在以公正、中立的態度去維持議會的正常運作,而不是參與法案的實質審查,更不參與政黨的合縱連橫。因此,哪一個政黨的立委擔任議長,並不代表那個黨就能控制議會對法案的表決。而這次的選舉,民進黨也早已同意由國民黨的本土派人士王金平擔任議長,民進黨只望以國會第一大黨的地位,選一個民進黨員擔任副議長而已。但泛藍軍的國民黨與親民黨,卻要在過去兩年的兩次大選(總統大選和立委大選)失利之後,想在這次立法院副院長的選舉中取得成功,從而顯示合作的實力。故在王金平實際上已接受民進黨推舉的副院長候選人之後,由親民黨推薦的國民黨人江丙坤角逐副院長。最終演成泛藍對泛綠的決戰。雙方各自發出以行政資源或金錢作交易的幕後操作,加上以黨紀要脅,對決之下終於泛藍取得勝利。
目前立法院的形勢,民進黨為第一大黨,但國民黨加親民黨的泛藍席次,比民進黨加台聯的泛綠席次仍多三席。民進黨認為憑李登輝對國民黨本土派立委的影響力,泛藍只擁有「脆弱多數」。因此阿扁不但違反承諾,在立委選後沒有組聯合政府,而且也放緩籌組旨在裂解國民黨的「國安聯盟」。然而,這次泛藍在副院長選舉中獲勝,則證明泛藍合作經多次失敗的考驗,已經成型,他們在國會中並非「脆弱多數」,已是「穩定過半」。今後在立法院中,將對民進黨的行政院發揮有力的制衡作用。執政黨若要掙脫少數無黨籍立委的要脅,就必須正視與在野黨協商對話。
放眼兩年後的總統大選,若國、親能繼續合作,阿扁的連任就不是那麼輕鬆易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