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業廣」三個字前面,你可以加上很多銜頭,例如「行政會議成員」、「香港交易所主席」或者「積金局主席」,昔日的他是「董事王」,今日變成「公職王」,營營役役過着「財富與官職收入不相稱」的日子,為的是「無求」。 撰文:羅綺萍
李業廣是積金局主席,為全港打工仔計劃65歲後的退休保障,他現年正是65歲,卻全無退休計劃,「我都想退休,要政府肯至得。」現時他一身兼十職(詳見附表),除了行政會議成員每月有6萬多元的津貼之外,其他全部是免費義工。他從來沒有為強積金計劃供款,不是因為他有特權,也不是因為他沒有正職收入,只是因為在強積金計劃推行時,他已64歲,法例規定毋須開設強積金戶口。
理工大學去年11月頒發榮譽工商管理博士學位給他,讚詞形容李業廣「活潑開朗,多少政經風暴並沒有在輕鬆的笑臉上留下痕迹。」活潑開朗應該是用來形容十來二十歲的Twins,但李業廣也照單全收,覺得這樣形容他很貼切,能夠達致這樣境界的秘訣是「無求」。
「我不會理會人們怎樣看我,如果你說我這件事做得不好,便讓給其他人做吧。」結果他的公職愈來愈多,退休無望。
他除了「無求」之外,還是「無償」。「我支出大過收入,主要靠投資和收息,以前息口高時都幾好,但係近排利息低企,只有食老本,我算好彩,唔需要為錢憂心,可以出來做好多嘢。」身為行政會議成員及港交所主席,買賣股票都要申報,所以他索性將證券交予基金管理,另外他在港及海外有三幅地九層樓,但他說有些已荒廢,沒有價值。
「為甚麼我要做那麼多公職?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都問過我,香港有一個很好的傳統,就是很多人為社會服務而不問收穫,好像港交所有15個董事,除了總裁鄺其志有人工,其他都是義工,又好像政府的委員會,我估計香港大概有1000至2000人,正在免費幫政府做事。」
李業廣有「長江一號」之稱,因為他在72年即出任長實董事,直至97年獲委任為行政會議成員才辭職,較早時港交所炮轟證監會偏幫長實集團屬下的iMarkets事件,也被李業廣擺平。
「這件事不是我決策的,而是營運總裁甘禮德同副營運總裁霍廣文,我只是講事實,他們講的是兩件不同的事,交易所的平台對象是普羅大眾,證監會要交易所出招股書,iMarkets對象是專業投資者,所以證監會毋須其出招股書。」
問及何以甘禮德及霍廣文都看不到關鍵而他一眼便看出?「我係嗰行嘛,公司法修改時我是秘書,我一睇就知係咩事。」
他又不避嫌地在今年1月4日出席長實的周年晚會:「我在長實內很多老朋友,要在annualdinner時才有機會敍舊,另外還有其他嘉賓,我不怕人家講,因問心無愧。我以前經常為李嘉誠出謀獻策,長實成立第一天我就是公司董事,但我無偏私,香港咁細,如果有好快就有人知。」
他否認自己在建制內為李嘉誠爭特權,他說長實根本就沒有特權:「我知道自己做甚麼,我不覺得他有特權,其他地方會給商人投資優惠,我們香港不但沒有優惠,連鼓勵都話有特權,咁即係益晒外國?人家免稅吸引商人,我們好像要趕人走一樣,邊有咁笨㗎?」
李業廣說李嘉誠在香港的影響力很大,所以提出一個計劃時,政府當然重視:「計劃可以為香港帶來很多就業機會,你(政府)鼓勵佢,就話你偏幫佢,有好多人同樣受到政府的鼓勵,不過你哋唔知冇去報道,他在英國投資Orange賺了千幾億,都無人話佢有特權。」
全國政協常委徐四民不點名批評有行政會議成員五年都不發表意見,向來低調的李業廣即成嫌疑人物之一:「香港的政策有政策局負責執行和向公眾解釋,不必要由行政會議成員出聲,美國政府也不會讓幕僚發言。他們(港聞記者)常追問的話題很多時都不關我事,所以我唔會回應,也沒有人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