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工作者 林奕華
YouareWhatYoueat,有人信奉,有人不。但不論你對這著名諺語認同與否,只要在它跟你眼神有所接觸的一刻,曾牽起你對自己一絲的疑惑,它便達到了哲學性的功能——「被我吃進肚子裏的東西,真能反映我是怎樣的人嗎?」:一個人若能從飲食中發掘出有關「我是誰」的任何命題,他的得着,肯定不止被腸胃吸收了的養分,而是還有大量的精神糧食。
上面的開場白,應足以清楚解釋為何一本名叫《哲學家的食譜》的書會把我吸引——食,果真需要用腦,包括想像和跟咀嚼一般的細意思考。
思考的起點,可以由簡單的常常想不起(到)要吃甚麼開始。你試過走進菜市場,或從餐廳的服務生手上接過菜譜,眼前明明有好多選擇,腦袋卻空白一片?——不,是一片樹林,偏叫不出一株樹的名字——不同的東西太多了,反而使人說不出想要甚麼;致使所有東西變成全沒兩樣,因為我們不能賦予它們別的意義。
由點菜時茫無頭緒到在食物之前「迷失自我」,其實是蠻有啟示性的,最近讀報方知原來香港人愈來愈少下廚,原因是上館子太過方便,只是在消費選擇增加的同時,它又為嗜吃的香港人帶來煩惱:昨天吃過壽司,今天應該試甚麼別的口味?為轉口味而轉口味,表面上是隨心所欲,但我相信有更多人不是真的有主見,而是跟隨潮流,或主要為了滿足荷包——抵食。
人吃我吃及不吃白不吃之餘,時下也流行「人不吃,我也不吃」——,就是實際上做不來,起碼要在口頭上逞勇(在別人面前)。扣着吃的目的,當然就是瘦身,而在追求擁有完美身體的推動之下,大家也就不得不讓心靈承受多點壓力,尤其是自我抑壓。最普遍是對不健康(食物政治不正確)的食品堅決說不,不管垂涎欲滴。
「想」與「該」的矛盾,如是叫不知多少把瘦身等同為健康的人們心力交瘁。這裏所指的疲累,未必是因肉體上過度操勞所致,卻是受到如影隨形的自我心理攻防影響,輕者終日緊張兮兮,嚴重則幾陷精神崩潰。
Toeatornottoeat,一如哈姆雷特要面對的人生一大難題:我想成為(become)的「那個人」跟現在的「我」,為何總是有着不可拉近的距離?真要把距離縮短,又有那些事情(不)可做,(不)應做?
受這一些問題困擾的人很多,但不代表每一個都願意把它細加「咀嚼」,然後消化。就是有此意圖,又不見得就能掌握思考的方法。說到底,思考只是哲學家的份內事——縱然「吃或不吃」也可是哲學的命題,可惜不是每個會吃東西的人都能成為哲學家,相反,被「如何才吃得正確」弄得無所適從,進退失據,慣性懊惱?不安?悔咎?有犯罪感的人卻有增加(如果不是急升)的迹象——這,可是預言了個人的飲食失調(eatingdisorder),將有變成群體精神失常(mentaldisorder)多一日?
心理不平衡原是屬於心理學的範疇,但《哲學家的食譜》卻用上哲學的角度來探討物資豐富的都市人為何會有上述的心理問題。為此,我不懷疑有讀者會把它看成是市場上再多一本的《心靈雞湯》——作為理論書籍,它的句子太短,不夠深度;若說是工具書,又嫌提供的howto(s)不夠具體實用,屬「講多過做」,我卻認為作者RichardWatson已實踐了他給自己定下的目標,那便是他在「如何生活」一章所寫的「我可以領一匹馬到水邊,但我不能強迫牠喝水。」這一句話,清楚告訴我們沒有人能夠逃避學做自己的主人,身體力行乃唯一的手段——學習認識自己如是,減肥也如是。(然後才會明白減輕體重為何會幫助改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