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農曆新年附近的時間,中資股都會有一番炒作。但蛇年年尾,有不少負面消息困擾着紅籌國企股,例如國內60家公司發出預虧警告,光大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債務問題、中國入世後的競爭陸續浮現等消息,到底農曆新年的紅籌國企效應今年會否如往常出現呢?
過往「新春效應」很多時都是純炒概念,基本因素的好與壞通常都不會左右股價。由於紅籌國企隨深滬兩地市場作出一個較顯著的調整,所以藉着「新春效應」出現技術性反彈也不會出乎意料之外。但問題是,由於現時市場透明度極高,投資者很容易獲得市場資訊,所以即使他們預計「新春效應」會帶來一陣短炒風潮,也未必會貿然深信紅色概念。無可否認,今年我自己仍較看好中國市場及其經濟增長,但當中並非所有公司都能受惠,所以投資者必須了解整個市場變化,擇肥而噬。
舉例說,我早前曾在本欄指出,即使日圓貶值,也不宜過分憧憬汽車類股份的表現,因為中國入世後,汽車進口至大陸的關稅下調已是必然的事,國內汽車企業過去的競爭優勢漸漸消失,汽車售價下跌會削弱經營者的盈利。
而且,汽車公司的競爭不限於對外來車,同時要面對本土的競爭對手,因此國內汽車股如駿威汽車(203),雖然可透過減價去維持銷量,但要維持「受保護時期」的水平,似乎未許樂觀。因此近日駿威股價下跌,其實是開始反映了中國入世後個別行業出現結構性轉型所帶來的隱憂。
或者從一個較宏觀的觀點出發,現在看中資股份的角度也會跟以前不同,如果涉及到與海外市場競爭,可能大型基金會參考區內同行的PE。屆時這些行業因過去「保護時代」出現的高PE年代將難以維持下去,所以在預計將來,受入世影響的股份會出現趁勢反彈局面,但要重納過去升軌似乎難矣。
另外,中資股有另一特點,就是靠游資推動,相信在新年前市場會輪流炒作個別行業股份。近日表現強勢的石化類股份,早前我已有所推介,如中國石油化工(386)已突破1.13元阻力,如果在低位持有者,不妨在現水平先訂下止賺位獲利。
未有貨者現階段不宜過分憧憬,因為短錢隨時會從個別行業撤走轉而投資落後股份。但總括一點,本身出現虧損的公司只宜博短線反彈,切勿短線變長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