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去中國化」很妙,一方面常常搞出企圖「除去」中國、獨擁台灣的小動作,另一方面又出現很多台灣人「跑去」中國大陸的大動作,十分矛盾。
其實不難明白,就是兩樣都要,既要保持台灣自主,又要自由分享大陸發展之利。香港人的普遍心態也差不多,不想中國大陸凌駕香港,卻又很需要和中國互補互利,尤其在經濟不景時期,中國的吸引力愈來愈大,因此形成半迎半拒的情況。
分別在於,香港已經回歸中國,台灣則仍有很多討價還價的條件,愈與北京扭計,北京就愈要討好台灣人,優待他們。
一個「去」字,竟然兼具相反的意思,可見中文的模糊性,但亦可說富於靈活彈性。從台灣人活用「去」中國的雙重意義,也反映了台灣保持中國文化特色,實際上多過大陸和香港。今日中港的中文都相當西化了,台灣中文反而仍有較多中國傳統。
江澤民滿口英文俄文,陳水扁卻保持國粹,只講國語和閩南方言,他的國語(普通話)比董建華流利得多。台灣的國語教育成效顯著,無論統派獨派,和大陸人語言溝通的能力都遠勝多數香港人。本港遲遲不普及普通話教學,若要分享全中國的商機,就「輸蝕」給台灣人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