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柯爾(8056)及主席顧雛軍採取罕見行動,入稟高院控告瑞銀華寶及其中國研究部主管張化橋,指其在給予客戶的電郵中提供不真確訊息,誤導投資者,要求華寶等賠償損失,及禁制該行再發表類似言論。
據高院1月30日的入稟狀顯示,格林柯爾及顧雛軍控告瑞銀華寶及張化橋,指其去年12月12日向客戶發出的電郵,聲稱顧雛軍承認,格林柯爾不是全部產品均是無氟的,這與招股書及管理層一直強調的不符,電郵並質疑格林柯爾的產品的節約能源效果。
入稟狀指被告深知上述內容錯誤仍然發布,對格林柯爾的業務及形象造成嚴重破壞,同時令顧雛軍困擾及尷尬,故要求賠償損失及禁制華寶和張化橋再發布類似言論。
資料顯示,自張化橋12月12日發出電郵後,格林柯爾的股價即日再跌13%。至昨日該公司股價已跌至1.38元,較發布前收市的2.65元,累計下跌了1.27元,並較去年12月初的高位3.525元暴跌60.9%,市值蒸發了12.7億元。另外,國內《財經》雜誌於12月5日刊登質疑顧雛軍的文章後,格林柯爾的股價在12月7日也由3.525元跌至2.55元,累計下跌0.975元,市值蒸發9.75億元。
顧雛軍昨午接受本報電話訪問時,解釋何以控告華寶而不告《財經》雜誌。「《財經》雜誌是搞財經的,他們搞不清技術問題我不怪他們,但張化橋是專業人士,他跟蹤我們公司兩年多了,他不可能搞不清,所以他是故意的,要為自己說的話負責任。」
被問及此舉會否影響格林柯爾與投資銀行及分析員的關係,他說:「打交道的前提是說真話,不能故意詆毀,令人受到傷害,我們長期在外國,知道國際的規矩。」
張化橋昨日在上海出差,瑞銀華寶至截稿前未回覆本報查詢。
經常批評上市公司的網上專欄作家DavidWebb對本報說,這類訴訟在香港十分罕見,但在美國則較常見,他不擔心惹上官司,認為只要小心核實文章內容即可。
另一方面,剛出任廣東科龍(921)主席的顧雛軍上午在記者會上,否認要在香港舉債。他表示,個人財政完全沒有問題,要借貸十分容易,但天津格林柯爾完全沒有借貸,他本來計劃在科龍股份過戶後抵押予銀行,現時已打消這念頭。
他有信心令科龍轉虧為盈:「我堅定地希望帶領科龍,創造很大的利潤。」方法是推出高附加價值的產品,用科龍的品牌結合格林柯爾的製冷技術。但他不肯透露科龍日後會向格林柯爾定購多少製冷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