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別讓小女孩太沉重

請別讓小女孩太沉重

註冊社工 郭毅權

日前慈正邨發生的滅門倫常慘劇,實在令人痛心,但更叫人關心及擔心的是僥倖生存女童的情況。從報章近日的報道知悉,女童似乎已經從悲劇中克服過來,一來她已經可以和探病同學有講有笑,並且堅強地表示會勇敢面對未來;而另一方面,她表示已原諒父親,並承諾會照顧母親一生一世。的確,她是很堅強、很勇敢的,因為即使是成年人,也未必能從悲痛中這般快再站起來。她是很值得我們敬佩的。

進展令人擔心
但從輔導的角度看,這「進展」反而令人更擔心。一般人當遇到突發的意外、災難或悲劇時,通常反應都會較平時強烈。尤其是在類此悲劇的當事人,所受到的創傷尤是巨大。因此,一些可能的反應包括驚慌、無助、渴望得回親人、內疚、羞恥、憤怒、回憶與親人相處時的感受和失望等等,都是十分正常的。當事人一般須經過震驚、否認、哀傷和重新振作等階段,其創傷便會得到有效處理,不致影響其將來處理日常生活的能力。
因此,在當事人遇事後的首兩星期,是輔導員運用「危機介入」方法的最關鍵時刻。透過這方法(屬於「第一層次介入」),輔導員會協助當事人表達情緒、傾訴感受、保持足夠的休息、並盡量維持生活正常等等。在這階段,要當事人壓抑感受和避免談及事件,反而可能令當事人將創傷深深埋藏,沒有從傷痛中克服過來。因此,最重要的反而是即時協助當事人適當地處理情緒,待哀傷過後,才和當事人重新檢視自己與去世親人的關係、重塑將來的定位、重新尋找可替代的關係、重新建立處理日常生活的能力等等(屬於「第二層次介入」)。這樣,當事人便可從經歷創傷的「失衡狀態」(指日常生活不能維持正常)中復原過來,變得較以前更堅強。

表面若無其事
但現時要求這名受害女童原諒這個、原諒那個,又或照顧這個、照顧那個(以這次事件為例,這是指由一名小孩去照顧一名成人!)是否對她來說反而是更大壓力呢?報章報道她現時已能與人談笑甚歡,其實可能是典型的「假適應」反應,亦即表面上若無其事,但實質哀傷卻長久不能解除。
在這事件上,請不要從成人世界的角度,要求當事人堅強、鎮定、勇敢和承擔。畢竟,她只是一名小孩。我們是否更應關心她的感受,協助她抒發哀傷呢?請別要讓小女孩太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