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論如何:鳥籠式民主難破悶局 - 毛孟靜

毛論如何:鳥籠式民主難破悶局 - 毛孟靜

毛孟靜

早年曾訪劉山青,他明顯看不起甚麼民主黨派,認為這班人搞民主搞得溫溫吞吞,難成氣候。奇怪他後來入了民主黨,最近卻又宣布退黨,理由是「民主黨期望在鳥籠空間內發展……」等,與他當初的批判,如出一轍。
也即是說,劉山青沒變,民主黨沒變,香港的民主大圍環境及氣氛——在鳥籠內不住吱喳——也沒變。總的來說,就是個悶局。
諷刺的是,劉山青比較認可、比較前衞的「前綫」,卻見會員人數大跌三成。

仍在中間路線摸索
當中所包含的信息,對不計招牌的民主陣營來說,應該是當頭棒喝——前衞好像等如激進,並不很合香港人的政治脾胃;但不夠前衞也即是溫溫吞吞,香港人也看着沒好氣。現在前路是,要在中間線繼續摸索,不搞亂香港,又要積極進取。
炎黃子孫經過一個世紀的顛沛動盪,到了這一代,最愛的可能是鄧小平的名句「穩定壓倒一切」,繼而是江澤民的「溫飽權先行」。但是,另一方面又不住受西方的人權、自由等理念衝擊,於是,面對本地的反對派,也即是民主派,一方面擔心他們危害穩定繁榮,搞出甚麼革命來,另一方面又怪他們滿嘴抽象政治,不見實幹。有專欄作家甚至寫道,決定離棄民主黨,因為不覺得這個黨為他這類中產階級做過甚麼。
事實是,一個政黨除非成了執政黨,很難為人民「做」些甚麼,尤其在眼下的立法會框框裏,保皇分子佔多數,反對派迹近身繫囹圄,除了在反對加價,控制政府花錢一類議題上與其他黨派達成共識,不然仍然是少數派,而在大是大非的政治課題上,也不見有力策動輿論。譬如說,將在七月推行的高官問責制,只會更鞏固政府的行政主導,及特首的一人治港,但大多數香港人似乎覺得這事形而上,不夠貼身,也就不很感興趣。
近期報上常有民主黨的內訌新聞,有退黨的少壯派加入「前綫」,這也可以放大看成民主派內的內訌。相對起來,保皇的民建聯只見花光滿路,上下一心。但民建聯的前途似錦,也只限於「似咁」——只在立法會中作為制衡李柱銘、劉慧卿一類人的力量。不然,純講親中愛國,本地富豪及名氣界中人,從來親力親為,不必假手民建聯,也不必成為民建聯的擁躉。
一個政黨的最終目標,是執政,但北京習慣一黨專政,不可能喜見香港真個出現多黨政治。如果揀出個有民建聯背景的人做特首,那個擺明「中央忠僕」的形象,訴諸國際,反效果會令此舉得不償失。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民主黨或派的人,有沒有可能問鼎特首?今日、明日都沒可能,但世情永不說永不。這一班人,尤其已身在立法會的,明知目前立法會架構如是,仍然參選,勝出後坐進去,也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派人去參加特首小圈子選舉,固然會輸,但眼下架構如是,就像在立法會的鍥而不捨。立法會是「山」,特首選舉且是「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虎子不會是特首寶座,而是民心輿論,是贏精神上一仗。這一仗既不會搞亂香港,又讓人覺得理性地前衞,美事哉。
當然,要講經濟實惠,勞民傷財地去和董建華精神上對抗一下,似乎划不來,這是金錢的掣肘。但更大的掣肘,相信是人,沒有誰願意獻身,因為當中牽涉的個人付出實在很大。一切不變,就仍是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