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到底是對喬治布殊是慷慨的。
在他上任以來的首篇國情咨文演說,內容多是壞消息,但阻擋不了他贏盡滿堂掌聲和喝采聲。這樣一個場面,叫他的前任克林頓看見,大抵只會痕得牙癢癢。因為,克林頓在任總統八年,美國經濟風光而強盛,更沒有受到恐怖襲擊,但他發表如香港施政報告般的年度國情咨文時,從未試過幾乎每說一句話都會獲得滿堂掌聲。
當然,老將希望留名青史的心願掛在嘴邊的克林頓,早知道美國歷史上只有戰時亂世才會生出「大總統」,即使他任內國家和世界是何等太平盛世,他也很難躋身於「大總統」之列。
喬治布殊卻不同。美國國內不少人都跌了一地眼鏡碎,因為在九一一襲擊之前,誰也沒想到那個曾經拙口笨舌、發音不正確、食椒鹽捲餅也可以鯁喉的喬治布殊,今天站在國會議事堂內向政界精英發表國情咨文說盡危機時,竟可以在那般一臉自信,就算用如「不論生死」那般不大正規、無甚文采的政治辭令,傳媒仍會說那是布殊的plainlanguage,直率的言辭更能起着鼓動人心的氣魄。
喬治布殊曾承認,九一一襲擊令他真正覺得自己當了總統。沒有九一一也許他還令人覺得不合當總統。如今,他表現出大總統的泱泱氣度,不是時代對他慷慨又是甚麼?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