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教師 簡培發
教育改革聲浪鋪天蓋地,基準試衝擊教師的尊嚴,多年來的教改,來來去去都只是在這個框框中兜兜轉轉,醫頭醫腳的修修補補難對制度來個大改革。
有人形容香港教育是個超級共產大鍋飯制度,原因勤奮和懶散的人同在一個空間下工作,勤奮的人不會因工作出色而獲取額外酬勞(即花紅),但懶散的人也不會輕易因工作怠慢而遭受減薪或離場,在缺乏誘因的環境下工作,便很自然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傾斜連鎖效應。
和一些在商界工作朋友談起香港教育時,大家都搖頭歎息地指出,當局搞那麼多的所謂「教改」,最後還是徒勞無功,原因在於這個缺乏令人上進的大鍋飯制度,能者可以「多勞多辛」,無能者可以「無勞多薪」,制度把能者磨消殆盡。假若教育能適度引進商界的經營手法,學校要在自負盈虧的方式下經營,人人重視自身的利益下便會勤奮工作,懶散的人自然會離場。
值得令人爭議和詬病的地方,「晉升制度」便是其一。雖然教育署有明確指引,晉升主任須持有教育文憑和至少五年教學經驗,但是那些晉升條件基本上很多教師都能達到這項最低要求,這些指引在執行上和監管上一向並不嚴謹。只需得到校長和校董的推薦,教育署是很少拒絕的。
在過去從報刊上閱悉,有些上層在遴選過程中是黑箱作業,只關照自己友,有些更加大方,來者不拒,永不落空,把本來平庸無能的教師硬升上主任職級,每年只在開學時做些文件工作,又或開些行政會議,對自身的主任職責,渾渾噩噩,工作了無建樹和創意,月月乾𢭃優厚的薪酬。
假若遇上一些也屬平庸一族的領導層時,可想而知,學校的發展和前景真是前途似「咁」?就算上層有意思採取解僱或貶職行動,但繁複的行政手續,也令部分校長怕怕,加上校長亦是打工一族,往往存有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無謂惹來麻煩的態度。
去年教育界被炒的人相信不會多於十人,他們當中大多並不是因工作表現欠佳而被炒,而是因犯了刑事罪。
可想而知,教師行業是一個金飯碗,在積極的層面來看,為教師提供一個保護網,可以讓教師安心地工作;但在消極層面來看,也為一些懶散、不思上進的教師提供一個呃飯食的地盤。
特別在一些歷史較悠久的學校裏面,所有主任位都已經對號入座了,再沒有餘位安插一些有潛質又肯做、但年資短的教師,眼看有些平庸的主任竟連一些基本的行政、應變能力也欠缺時,教師看在眼裏,知在心裏,在做與不做都是同樣薪酬時,勤奮的人最終也會隨污水而流,不會再為工作而勤奮。
假若學校適度引進商業經營行為,要自負盈虧,校方在遴選升職時,必然會審慎考慮人選在多方面的能力,假若發現錯配,又或能力不逮者時,高層必然會採取相應手段,將力有不逮者貶職甚至離場。可是,在現時的僵化教育制度下,縱然校方有貶職權,但大多無意使用,因為高層根本不必為這盤生意負責。
在台灣、中國和新加坡,已早早適度引進商業經營手法來管理學校。校長、教師的表現直接影響他們的飯碗。
最近閱報,知悉台灣某一國中校長因管理不善,結果被貶回普通教師職級,連薪金也被大幅下調;在新加坡,有某初中教師因教學表現突出,雖年資短,破格被直升為高級教師職級,薪金大幅提升,而香港正正缺乏這種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