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景,失業率高企,不少人都冇工開,對前景信心盡失,就算有工都要求高學歷、高技能。在人心惶惶之際,聖雅各福群會在灣仔區組織一班街坊,以古時以物易物方法,推出時分券計劃,讓他們以本身的技能勞力,來獲取時分券,再換取所需服務和食物,其間失業的重獲自信,式微行業得以重生,人人都尋回自信。
記者:馮淑玲
攝影:周旭文、關文慧
部分圖片由聖雅各福群會提供
Case1
成績:得400多個時分 交換服務:線面
Sela七、八歲看到鄰居阿姨做線面,便自學起來,拿着線從學線腳毛開始,慢慢掌握到握線、用力等技巧,現時她推廣的古法美容已經過改良。「我較注意衞生,會用紗布包住線,放在袋內,再放入焗爐消毒,用完就扔掉。粉撲是全新的,一次用一個,用完會給會員,讓她拿回家用。用的粉並非鵝蛋粉,而是防敏感的水粉,絕對安全。」
每次來墟,Sela大概幫三至四個會員做線面,一個收約三十元加三十個時分,生意太好,她已賺四百多個時分。雖然Sela純屬業餘性質,但亦希望推廣此行業:「我希望發掘更多式微行業,如幫人補衫等,在墟內做到成行成市。現今社會樣樣講求高學歷、高技能,擁有古老技能的人想要轉行較困難,但我相信通過這計劃,有機會一展所長,以技能勞力作交換。」
Case2
成績:已累積1000多個時分 交換服務:教煮餸
月中的來墟,阿美個人賺取二百多個時分,加上平時累積的八百多個,成為「得分王」,平時十分慳家的她,一口氣買了十隻表、三包米粉、三包麵和一個新的暖水壺。「現在日日有新表戴,就算入水,可即刻換新的,幾開心。米粉就更好,今餐無飯吃,可以食米粉,用時分券換,不用錢,慳到的錢可以買餐麥當勞,獎勵吓仔女。」想到戰利品,阿美就開心,還不斷稱讚時分券的好處:「好!幾好的,搞
阿美以幫人煮食作交換,高峯期時,每天接到三、四個電話,要求她上門煮飯,因需求太多,她改為教煮餸,現固定到一會員家教烹飪,每周一次,約一小時,計算車時在內,阿美每次可賺到一百二十個時分,還額外有車資,而定期舉辦的來墟,更是阿美賺「券」的好機會。「搞了兩次來墟,我都和朋友搞食物檔,賣自製豆漿、籮蔔糕、炒米粉、餃子、茶葉蛋,好受歡迎,尤其是自製豆漿,無防腐劑,既天然又健康,賣清晒,自己想飲杯都無。第一次賺了三百個時分券,第二次賺了二百個。」
阿美自小便學揸鑊鏟,後在酒樓做幫廚,平時跟在師傅身後,學到不少廚房秘技,九七後酒樓相繼倒閉,連大師傅亦找不到工作,更遑論阿美,空有一身好廚藝,卻無用武之地,阿美年前她更失業,無所事事下,參加時分券計劃。
「我的技能在計劃內可用得着,出了勞力便有收穫,並非只講錢,對旁人亦有幫助,簡直是發揮我才能,創造我未來。」最近,有會員要求阿美搞湯水速遞及烹飪班,看來阿美未來將更好。
Case3
成績:得250個時分 交換服務:剪頭髮
阿珍學歷只達中二,曾在工廠做過相機、閃光膽、手表,亦當過售貨員和辦公室助理,更學過剪頭髮,雖有一技之長,卻一直待業,參加時分券計劃,讓她初嘗當老闆滋味。「月中來墟我幫人剪頭髮,因要清理場地,掃吓地,執拾吓,請一位會員幫忙,這是我首次做老闆,是用時分券加少少車馬費請來的。」
阿珍學會剪髮五年,只曾在髮型屋當過洗頭,每洗一次賺八元,洗到十隻手指爛了,只換來老闆諸般挑剔,做了三星期便辭工,後來到老人院幫長者剪頭髮,一個月開工兩至四天,賺取的數百元,與兒子相依為命。
「以前唔興讀咁多書,有手有腳,有樣技能,只要肯做,不怕餓死,現在不同,我呢種年齡,更無人請,但在計劃內我覺得自己仍有用,滿足感亦大。」阿珍在來墟內亦認識了不少朋友,「有個會員幫襯我剪頭髮,問我找到工作未,話佢自己係區議員,有事可找他幫忙,參加計劃後,街訪彼此聯繫也好了。」
時分券不同面值,分別有5分、10分、30分及1小時4種,每張設計均以香港昔日不同行業及灣仔舊貌作主題。
時分券計劃主要透過不定期的「來墟」進行交易,每次墟期可吸引過百巿民參與呢!
負責計劃的社工鄭淑貞稱,計劃是尊重人的價值,就算無證書文憑,只要有一種技能,就可作交換,換取的待遇是人人相等,提倡助人自助的精神。
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黃洪稱,推出時分券最大的目的,是希望參與者能更有尊嚴去做事,並能幫助別人,而在歐美及第三世界均流行此類計劃,最近澳洲及新西蘭亦開始盛行,有些是以Coupon作換取服務單位,有些則只用時間來計算,甚至有計劃是通過互聯網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