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副總幹事 戚本盛
政府最新的直資政策要塑造的,不是教育中的良性競爭,而是教育機會的分隔與壟斷。
必須注意的是以上論斷,並沒有一刀切否定所有直資學校。平心而論,直資計劃是曾發揮良性作用的,通過直資,若干國際學校及私立學校,都可得到政府資助;在港英時期,直資計劃讓政府也資助左派學校,這些,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公營的官立和資助學校不足,這才是辦學的多元化。這個部分的直資計劃,向來都沒有爭議。
目前有爭議的,是政府銳意鼓勵資助學校轉為直資學校,甚至要把免費的官校也轉為收費的直資。為此,政府一次又一次的把資助條件修改得更寬厚,美其名是辦學多元化,為教育引入市場競爭,其實不過是商人政府製造教育機會中的壟斷,把原來公營學校體系內,普羅平民皆可申請入讀的優秀學校,變成付得起高昂學費的子弟的教育特權。
資助學校轉為直資體現辦學多元化,是官員推銷其政策的借詞,但我們必須問:甚麼是辦學多元化?如上所述,本地公營學校原來沒有的,例如國際學校、左派學校等等,通過直資讓其得以營運下來,就是多元化,就是增加家長的選擇,增加讓子女學習向海外教育或國內教育接軌的課程的選擇。可是,今天一所學校接受一般的資助,明天即使變成直資,其實還是同一間學校、同一樣的課程、同一批教師,香港的學校是否更多元化了呢?
直資學校為家長提供了更多選擇,是另一個常見的理由,但放眼現實,對爭議中有意轉為直資的學校而言,是家長選學校,還是學校選家長?若說在公營體系中,家長選擇須結合學生的成績與講運氣但公平的抽籤,在直資制度下,則是金錢掛帥,付得起高昂學費的家長就有選擇,那付不起錢的基層市民呢?當然,這些學校設有獎助學金,問題是,目下的家長選擇不問貧富,但日後一看到動輒學費每月四、五千元的銀碼,雖或對部分人而言是微不足道,但卻是不少普羅家庭半個月至一個月的收入了,不少家長單看銀碼早就認命卻步,遑論選擇,遑論獎學金,遑論獎助學金包括不了的校園同儕生活。一位家長在一月二十六日的教改進度報告會上,就很清晰的向決策者指出了這一點,但羅范椒芬與張建宗等政府官員,卻充耳不聞。
有些人估計,一些學校轉做直資,是不滿教育改革使這些學校的新生成績差異增大,換言之,直資是教改的避風塘。這個收生差異的說法是否合乎事實,應由教育署的統計數據來澄清;教學上又該怎樣回應,也可進一步爭辯。更關鍵的是,簡單走進直資的避風塘,接受與公營學校學生同額的資助,學校即已可達到收生自主的目的,為甚麼又同時要收取高昂學費?恕我直言,與其說這是為了收生自主,不如說是收生收費雙自主。
由此可見,現今的直資走向,已不是純然從教學角度考慮收生自主,而是高昂學費下收生自主,這種直資學校被視為現代的貴族學校,是有其道理的。
自由與選擇,早為香港社會接受,問題是,接受優質教育既然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則教育的自由與選擇,為甚麼要以財富多寡為前提?商人政府力推這種貴族直資政策,甚至不惜撬公營學校牆腳,究竟這是增加還是減少特區公民的自由與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