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說市道差,大眾消費意欲低迷,但仍有人找到賺錢的黃金機會。於剛結束的紅磡冬季嘉年華,李家贊賺了六位數字的利潤,竅門不過是老掉牙的「創新」與「變通」。是故於下周展開的春季嘉年華,他決定再下一城,續租一個攤檔售賣小食,再發「新年財」。
有別於一般「柴娃娃」式的短租經營,大學時主修數學統計的李家贊,今次是認真計過風險與成本,亦有自己的營商計劃書。他說:「事前我拿着大會所提供的資料,如預計的人潮流量、消費金額等,計一計要多少人光顧,才可以封蝕本門,為這盤生意的成本及風險度,作一個初步估計。」
李家贊於去年底大學畢業回港,得知冬季嘉年華的攤檔正供競投,沒有營商經驗的他,得到家人的鼓勵,計過數覺得有可為,遂決定以五萬元競投一個檔口,再加上十萬元入貨,希望藉此吸取一點做生意的經驗。
大概是由於大家對市民的消費仍缺乏信心,李家贊說:「當時沒有太多的競爭者,所以並沒有遇到太大的障礙。」揀選檔口時,他刻意選了近會場出入口的位置,以便吸納更多人流。
由於投得的檔口必須賣熟食,故先要向食物環境衞生署申請「臨時食物牌照」;此外,所有食物都必須預先煮熟,再在場內加熱。大會規定,貨車只可在一早一晚駛入會場兩次,所以不時要以人手補充貨源。
李家贊表示:「最高峯的幾天,試過8個人站在不足百呎的攤檔內,負責銷售,另外3個人做後勤及貨運;但仍覺得人手不足。」
考慮到附近的檔口也都是賣熟食,所以除了賣魚蛋以外,他還賣豬扒包、牛丸、煙肉蛋及串燒,實行以種類多來吸納不同階層的顧客。「客源比原先估計多3至4成,主要為年輕人及家庭客,平均每人消費約20元。」
除了遊人以外,攤檔亦吸引到會場內為數甚多的外籍員工,「攤擋賣的煙肉蛋極受外地員工歡迎,可說是意料之外的客人。自己曾在外國生活,較明白西人的口味,沒想到可以帶來額外收入。」
對於沒有任何營商經驗,第一次做生意的李家贊指出:「最難是控制成本,以及安排貨運補給及人手編配。」即將開始的春季嘉年華,他有信心可以在這幾方面做得更好。
記者:丹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