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十一、十二月中國內地消費物價指數同比均下降百分之零點三,跟香港去年十二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同比下跌百分之三點六比,固然不足道;但連續兩個月負增長令人不能不關心中國內地可能重陷通縮。
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中國內地跟香港一樣陷入通縮,只是持續時間比香港的短一些,但也逾兩年。香港通縮至今已逾三十八個月。內地在恢復低通脹後,最近通縮更死灰復燃。
通縮在內地沒有像在香港那般受全社會重視,關鍵在於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在通縮期間仍然保持較高增長速度,以致在學術界和政府部門都有一種很強大的聲音,就是認為經濟正增長時的物價指數下降不能算是通縮。我一直是站在這種觀點的對立面的。第一,既然通脹的指標是物價指數上漲,對稱地通縮的指標便應是物價指數下跌;第二,即以最近幾年全球經濟包括中國內地和香港經濟而言,物價指數持續下跌既可以跟經濟正增長相伴隨也可以跟經濟負增長相伴隨,所以,若將通縮定義為經濟負增長同時物價指數下降,則難以定義經濟正增長同時物價指數下降。歷史上發達國家不是出現過「滯脹」嗎?通脹可以與衰退共存,通縮也可以與增長同處。
誠然,衰退與通縮共存的局面,決不能跟增長與通縮同處的形勢同日而語。衰退與通縮之間會產生惡性循環,所以,香港當前的經濟形勢比內地的困難得多。然而,通縮若揮之不去,則終將吞噬增長。所以,內地重現通縮值得高度關注。無獨有偶,去年十一、十二兩月內地消費物價指數出現負增長,同時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降至百分之七以下,反映中國政府急需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推動投資,以加強增長的動力並克服通縮。
於是,人民幣利率下調便是題中應有之義。儘管近幾年的經驗顯示,人民幣利率下調未能刺激銀行增加信貸,但是,對於居民個人消費需求還是具有一定刺激效應。此外,內地今年將大幅提高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員工的工資,也將對個人消費產生一定刺激作用。
於是,內地股市止跌回升便是題中應有之義。儘管中國內地證券市場依然不成熟和欠規範,但是,市場化規範化是長期的過程和目標,不能指望在短期內畢其功於一役。「欲速則不達」,「矯枉則過正」,中國這兩句古話是很具哲理的。 (逢周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