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收窄差價提高效率

英之見:收窄差價提高效率

香港上市公司中,原來只有少於三成半的股價是高過1元,這個比例相信還會繼續降低,理由十分明顯,如今以1元以上招股的新股只佔少數。不知何解,投資銀行以至不少管理層都比較偏愛這個策略,不錯不少散戶仍是以為股價較低才可以買得多或者才算買得起,但這種散戶應該愈來愈少,而且這類股份上市後容易因為交易效率不高而變成植物股。
為了提升交投,交易所可算已是費盡心思,延長交易時間以及撤銷最低佣金的建議,本質都是向着這個方向出發,兩者所惹的爭論都不少,加時對增加交投的效益成疑,筆者認為實施後只會多了悶戰時段。至於撤銷最低佣金已至少延遲一年,對行業的打擊是會高於刺激交投的效應,權衡輕重下如此取捨是合理,其實降低交易費用,收窄買賣差價絕對值得考慮,既可提高市場效率,而且爭議性並不高。

有助淡市增加成交
香港六成半以上都是毫子股,絕大部分股票的買賣差價高於1%,表面看一個價位夠找數,可以吸引不少即市炒家,但實情則是在淡市之中,買賣雙方因為差價太闊便鬥耐性,你眼望我眼大家各不出手,不少毫子股於靜市中往往只見排隊陣容不見成交,差價收窄可令雙方更易達成協議。
最近B股勁跌,筆者因此比較留意行情,第一個印象是當地差價居然比香港窄得多,10元以上股份差價1仙,是香港的五分之一,而香港還以金融中心自居。
多年前交易所也曾嘗試收窄差價,但當時細價股最終因反應欠佳回復原狀,但此一時彼一時,現時香港講求國際競爭力,而且目前淡市日子遠較以往長,大家會更加精打細算。不過觀乎如此多新股寧願以毫子股面世,以好炒作為招徠,估計收窄差價也會有阻力,但市場效率改善是無可置疑,值得加以細心考慮。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