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關節炎、冠心病或中風病患由於服用的治療藥物,會有損壞胃壁的副作用,從而誘發胃潰瘍,故需要長期服用胃藥,醫療開支龐大。中大醫學院發現一種便宜又有效的方法,病人只要連續服用抗生素一周,藉以消除體內的幽門螺杆菌,即可大減患上胃潰瘍的機會,所需藥費只是三百五十元。
上述研究結果較早前已獲納入現時歐洲預防冠心病、中風及關節炎病人患胃潰瘍的護理指引內,該學系稍後並會向醫院管理局遞交研究結果,盼該局採用作為醫療指引。
冠心病或中風病人需要服用阿士匹靈以防病發,關節炎病人則需服用NSAID類止痛藥,但這些藥物都會破壞胃部表面的保護膜,減少分泌胃部保護液及阻礙表面血液流通,令胃壁脆弱,增加出現胃潰瘍的風險,若病人再感染可導致胃潰瘍的幽門螺杆菌,出現胃潰瘍的機會即大增。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於九六年起開始進行兩項臨牀研究,從一百名開始服用NSAID類止痛藥的關節炎病患中,抽出五十一人進行一周的抗生素治療來殺掉幽門螺杆菌。
結果發現他們於半年內胃潰瘍復發的機會較其餘無服用抗生素的大幅減少六成七,出現潰瘍併發症的機會更減少七成五。
另一項研究則讓二百五十名冠心病或中風病人中,半數接受抗生素治療,結果顯示,半年後他們胃潰瘍復發的機會低於百分之二,與長期服用特效胃藥制酸劑以防胃潰瘍的療效相若。
該學系副教授陳家亮稱,病患在接受一周抗生素治療後,再次感染幽門螺杆菌機會顯著減低,藥費亦遠較服用特效胃藥為低,「特效胃藥要十蚊一粒,病人要每日食一粒,重要長期食食成世,所以長遠嚟講,食抗生素可以減輕醫療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