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新光纖傳輸大突破

城大新光纖傳輸大突破

【本報訊】利用極高純度的玻璃為媒介傳送光波,作為通訊之用,是美籍華裔科學家──「光纖之父」高錕於1966年發表的理論,按此一條頭髮般幼的光導纖維(光纖)所傳送的訊息量,便相等於一束飯桌面般粗大的銅線。1981年,第一個根據此理論完成的光纖系統面世,至今被廣泛應用。時至今天事隔20年,到底光導通訊這門科學的進展如何?

城市大學電子工程學系講座教授鄭建成說,現時已商業化的傳輸量為每秒10Gbit,即一條光纖每秒可傳送10億個脈衝或訊號,相等於讓12萬個電話同時使用。實驗室的技術,更可以做到每秒40Gbit。

技術尚未商業化
不過,隨着人類對傳訊需求不斷增加,互聯網、長途電話日漸普及,無論商人還是科學家,都不滿足於光纖現時的傳送量,故嘗試使用不同波長、顏色的光線,帶傳不同訊號,同時在光纖內傳送訊息,即是利用DWDM技術,進行多模傳輸。
高密度波分復用(DenseWavelengthDivisionMultiplexing,簡稱DWDM)是光纖通訊技術一個新階段。簡單來說,就是容許多波長(wavelength)同時在光纖內通過,使不同訊息可同時傳送,從而提高傳送容量。到目前為止,這仍是實驗室裏的技術,尚未全面商業化。
DWDM技術存在兩個問題:一.配套器具不足,如目前放大鏡未能清楚分辨不同的波長;二.光纖設計上的局限,為避免色散現象(見另文)纖芯必須細小,故當多種波長同時通過,纖芯會出現過熱的情況,產生所謂的非線性現象(non-lineareffect),導致訊息混淆。
針對此問題,鄭建成近期成功開發出新的光纖設計──巨芯單模瓣形包層光纖(Ultra-large-coresingle-modefibrewithsegmentedcladding)。顧名思義,這個設計橫切面(圖一)看似花瓣,目的是解決現時因為光纖面積太小令波長產生噪音和干擾的問題,從而提高長途資訊傳輸的穩定性。

鄭建成與他的研究員VipulRastogi的這項新設計,就是解決纖芯體積與傳輸穩定性之間的矛盾,將纖芯的有效面積,從目前的30至100平方微米,擴大逾10倍至1000平方微米,而同時不出現色散或非線性現象。

重新鋪網成本巨
他指出,有別於傳統光纖使用幾何光學研究,這項新發明是基於電磁理論,是光纖設計的一大突破;而物料成本,將與傳統光纖相近。
不過,由於新設計光纖擁有瓣形包層,不能以現存光纖生產技術進行,因此要再物色光纖生產商重新研究如何生產,去年便曾經就此與高錕洽商合作,但最後無疾而終。
他承認,現時許多企業均已大量鋪設光纖,即使新光纖面世,也不會重鋪。然而,市場對傳輸量的需求激增,新需求湧現,市場潛力仍會極之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