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上周在參議院預算委員會上作證時,以「經濟復甦障礙正逐漸消減」來形容目前美國的經濟狀況,與兩周前的「仍存在不少風險」之言論大相逕庭,不無令投資者產生撲朔迷離的感覺。
事件上根據近日發表的經濟數據顯示,無論商業庫存、消費信心和新申領失業援助金人數等都較市場預期為佳,加上傳統智慧認為,平均時薪若上升,便是反映經濟轉好的重要指標,美國去年第4季生產勞工平均時薪按年上升4.5%,意味拖累美國經濟大幅下滑的製造業似有回甦迹象,不難惹來經濟已見底的遐想。
然而經濟復甦必須具備的條件,是消費者開支及企業投資持續增加,不然單憑上述的「滯後」數據,並不足以對美國經濟已從谷底走出妄下斷語。
美國企業過去多年的過度投資,以及美國人「先使未來錢」之德性,隨着金融泡沫的爆破,導致不少企業和個人都負債纍纍,格老果斷連番大幅減息,對於負債一族幫助確實不少,但卻並不表示「傷口」已經痊愈,經濟擴張期愈長,一旦逆轉,恢復元氣的時間愈久,眾高官及傳媒為格老於1月11日所發表的「存在不少風險」理論「解畫」,及至上周格老突然轉「口風」(可能被迫),利用滯後數字發出對經濟較正面的訊息,不排除有欲蓋彌彰之嫌,因為他們明白「信心」才是經濟走向復甦之靈丹妙藥,以格老殿堂級大師之崇高地位,其一言一行,足以令全球金融市場翻起漣漪。聯儲局本周會否進一步減息及其會後聲明,相信可以看出一點端倪,或能證實筆者的憂慮是否「多餘」?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