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十年河東 十年河西

財經評論:十年河東 十年河西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猶記八九民運後,港人心惶惶,新加坡卻大開「方便之門」,以永久居權及移民為餌,吸納本港人才,單是派發申請表格亦以萬計,有多少人才流失,並無官方統計,但表格收費,新加坡政府已賺了一筆。
踏入二十一世紀,回歸四年半有多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不成問題,反之經濟頹敗。中產者即使未加入負資產行列,也飽受失業或失業威脅困擾,苦無出路之際,中國入世成功,七十五間企業來港招聘人才,提供七百六十多個職位,結果七千多人應徵。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信焉?
內地企業來港請人,號稱「入世後第一場人才爭奪戰」。應徵者雖仍以港人為主,但來自國際的亦不少,以致迫爆會展。反應如斯熱烈,當中的政經深層意義,值得注意。
西方投資界有云,“Putthemoneywheretheactionis”——即將錢投向動力之所。中國人則說,人望高處,水向低流。很明顯,港人現在心目中的「高處」,已不在香港,而在大陸,因此才有這麼多具備學士、碩士甚或博士學位的人才,願意回流打工。大陸成為「高處」,不是薪金特別優厚,同時敢信應徵者對在內地生活、醫療、稅制等細節,所知不多,仍義無反顧,一往無前申請,找工做固然是先決條件,但如非對大陸政局、政策路向投信心一票,又怎敢回流?
董建華以經濟轉型為由,表示要重新釐定人口政策,但主題在放寬引進內地專才、優才,而非向中央力爭入境審批權。而今次招募,反映本地人才缺乏出路,不惜「離鄉別井」,回歸內地搵食。這種情況,落在內地專才、優才眼中,將有何感想?
本港的入境政策不改,取回審批權,表示香港人口質素將繼續下滑,而內地不斷吸納人才,意味高質素人口將自本港流失。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香港產業非但空洞化,連人力資源也告枯竭,還說甚麼競爭力?
巫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