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應承擔更重角色

公屋應承擔更重角色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 鍾劍華

在新年來臨前幾天,房屋局局長黃星華清楚表示,「港府會逐步撤出樓市」。具體做法除了是大幅減少居屋供應外,還會於本年稍後推出公屋輪候戶租金津貼計劃。署理房屋署署長鄔滿海在一月六日的電台訪問中,便進一步指出,未來五年,每年只會有六千個作出售的居屋單位供應,佔平均每年三萬二千個公屋單位的兩成。

發展商成最大得益者
對比香港房屋委員會最近發表的年報,原本在這五年內的公屋建屋量應達十八萬九千多個,即平均每年三萬八千個。相對於「八萬五」目標未消失前的每年五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已是減少了兩成半。現在的說法,是要在這個數額(每年三萬八)再進一步減少近兩成。
換言之,政府除了已決定進一步減少居屋供應,以改善所謂「居屋與私人市場重叠」問題外,還會大幅減少出租公屋單位的供應。透過計劃中的租金津貼方案,會有更多人被推向私人房屋市場。
現時,政府已採取催谷市民對私樓需求的措施。自置居所貸款名額已因應停售居屋而增加。遲一下推出租金津貼計劃,也肯定會吸引一批有即時入住公屋需要的輪候人士。這一做法,是對私人房屋市場的另一種干預形式。
短期而言,這一種干預得益最大的,是持有大量現貨的發展商。更多人買樓自住或出租,都有利發展商散貨;但長期對誰有好處,還得看房屋市場的發展。去年初買樓的,現時平均已損失了樓價的百分之九。
要低收入階層長期租住私人樓宇,就算有租金津貼也不能讓他們安心對個人發展及子女的教育作長遠投資。畢竟,在租金津貼制度下保有最大彈性的還是政府。
失業率持續上升,經濟還看不到復甦的出路,這都是置業決定的最重要因素。

低下層市民生活更難
在這情況下,強圖把更多邊沿階層推向私人市場,徒添他們的生活壓力,實質上也未能扭轉市場大勢;在公共財政緊絀的情況下,最後必會招致強烈的批評。
如果再進一步收縮公共出租房屋,低收入階層的住屋需要將更難得以滿足。過去,公共房屋的一個主要社會作用,是讓一些低下階層市民在得到一定水平的住屋質素保證下,可以有較大的空間去改善其他生活領域的處境。在貧富懸殊加劇、人口持續老化、低收入階層增加的情況下,收縮公屋規模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