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持續通縮,但對比世界各大城市,物價仍然偏高,一個國際機構的調查顯示,香港生活費之高,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日本的大阪和東京;不過港府隨即公布當局的調查反駁,指香港在七個大城市中,生活費排名第四,較紐約及倫敦便宜。學者及外國商會普遍認為,本港生活指數偏高與實施聯繫滙率有關,但只要現存優勢得以維持,生活費高仍無損香港的競爭力。 記者:梁少珊、葉鳳萍
《經濟學人》情報小組(EconomistIntelligenceUnit)昨日發表全球生活費用調查,結果顯示,在全球一百三十四個城市中,香港生活指數排名由去年的第四位躍升至第三位,成為東京及大阪以後,全球生活費最高的地方。
至於其他世界級城市,如英國倫敦只排名第五,美國紐約及瑞士蘇黎世則排名第七;香港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今年排名第九,較去年的第十二位躍升三級;在中國城市中,北京排名最高,成為全球生活費第十高的城市,上海則與法國巴黎並列第十四位。
有關調查於去年九月進行,調查各地不同貨品物價及服務的收費,以比較全球主要城市的生活費用;調查的貨品種類繁多,包括食品、煙酒、家庭及個人用品、衣服、娛樂費及交通費等。
以高踞全球生活指數第三高的香港為例,可口可樂的價錢較紐約及新加坡高,但較東京便宜一半;個別高檔消費品,如家庭用車售價約三十五萬元,不但較紐約貴,甚至較東京高出逾一倍。資料顯示,二千年度港人人均收入約為每月一萬五千餘元。
香港英商會行政總裁夏偉邦接受本報查詢時表示,香港生活費毫無疑問長期處於高水平,當中又以物業價格尤甚;他認為要提高香港競爭力,樓價必須穩定甚至進一步調低。
但他強調,香港生活費高企無損外資來香港投資的意欲,「香港有法治精神、享有新聞自由、社會開放、罪案率低,加上香港人做事比較靈活,只要這些優勢得以保持,香港仍有相當大的競爭力,唯一需注意是要改善空氣污染等環境問題。」
中大經濟系系主任宋恩榮表示,雖然香港在過去三年持續通縮,但由於實施聯繫滙率,在美元強勢下,香港物價較不少城市為高;他認為,生活指數高某程度上會對香港競爭力構成影響,但他不同意取消聯滙制度,以免對香港帶來衝擊。
理工大學商業學系副教授林本利更質疑調查未必可反映實際情況,並指香港自九八年五月以來,物價已累積下調逾一成,不少人已改變消費模式,如轉到內地消費降低生活成本;他並認為,儘管日圓貶值,但香港生活指數「未有耐」超越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