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地去一家上海餐館吃飯,裏面全滿了,剛要點菜,旁邊的幾桌人忽然地高聲地喧嘩起來,這才發現這幾桌人都互相認識,而且其中有一個人還是熟人。
然後,有人在高聲地提議,讓某某某來講幾句、讓某某某唱一曲。
於是,就有幾個年歲已大的婦人,站起來,唱滬劇、越劇、京劇,都很專業,似乎在國內時都算是名角,如今移民到了美國,飯要吃上海飯,曲也要唱舊時的曲。
漸漸地聽明白,是上海聯誼會的一群人在聚餐,主要以文革時代知青為主,酒酣時,大家紛紛地唱起文革時代的歌,比如《戴花要戴大紅花》、《紅燈記》。大家紛紛地笑着、鼓掌。
上海人的精明被人誇大了,但上海人的實幹卻被時時忽略,上海知青那一代,最是能吃苦、最是實幹,從上海移民到美國,從一句英文不會講,慢慢地拼到如今的身家,都不容易。
看着這些50歲左右的人,在文革中消耗了黃金歲月,卻如今依然在異國唱着文革時的歌,互相溫暖,排遣鄉愁,歲月讓人滄桑、讓人世故,但有一種溫情,大約是永遠留在了心底。
結帳走人時,上海人的派對還在繼續,餐館外間坐了很多冷着臉的紐約食客,分明飽受那些中國歌聲的騷擾,但誰在乎呢?這是上海人的餐館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