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鋼鍇
政府原定撥款二億元在小學增設外籍教師,期望在外籍教師協助下,提升小學英語程度。現在計劃已有進一步發展,當局有意讓兩所學校合聘一位外籍教師,換言之,一位外籍教師服務兩所學校。這絕對是浪費資源,於事無補的措施。
就以教師每周上三十節課計算,三十班的大型小學,每班每周平均獲分配0.5節,二十四班的小學平均獲0.625節。試想想,這樣子蜻蜓點水式的教學,期望能有多少效果?每所學校安排方式可能不同,有些安排他們帶課外英語活動,有些安排他們專上四至六年級的會話課,但不論方式如何,外籍教師都陷於孤軍作戰的困境。
無論外籍教師如何投入,由於語言隔膜,他與大部分教師絕少溝通,在校內總是異類。中學如是,小學的情況肯定更差,因為小學教師普遍英語會話能力較弱。一個從海外來的教師,要適應本地生活環境、學校文化已非易事,何況還要在兩所不同的學校服務,適應兩所學校的人和事,他們的困境是雙倍的,又全無歸屬感可言,這將重蹈小學輔導主任的覆轍。
全世界都缺乏語文教師,我們付出的薪津條件並非十分吸引,一來聘請不易,二來留人也不易;如果工作上沒有成功感,他們留下來的機會更渺茫。
筆者徹頭徹尾是教育改革的支持者,厭倦了過往修修補補的改革,期望有正確方向的教育改革方案,然後一往無前的切實執行。事實擺在眼前,教育改革的工作進展得並不急速,與教改無甚關連的小變動倒是不少。
筆者有一建議,與其讓「唔湯唔水」的外籍教師計劃執行下去,不如效法鄧小平的「讓部分人先富起來」的理念,集中外籍教師三人或四人共教一校半年或一年,以校本精神重點提升英語的聽、說、讀、寫水平,總的成效肯定大過兩校一教師的方案。外籍教師們集體工作,互相合作支持,免去孤軍的寂寞與無奈,效率一定較佳。學校可能抗議執行次序的先後,但這只是枝節問題而已。一些大型辦學團體內部安排已可解決,問題是我們的決策者,究竟是務虛抑或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