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駁擊:高官誤讀失業數據

自由駁擊:高官誤讀失業數據

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呂漢光

上星期四,政府統計處發表最新的勞動人口統計數字,去年十月至十二月的失業率,升至百分之六點一(臨時數字);輿論焦點是,本港失業率,會否重上金融風暴的最高點,即百分之六點四。許多評論指經濟衰退、九一一事件等等,是失業率高企的主因。政府新聞稿說,經濟活動持續減慢、企業精簡架構和裁員事件等,使勞動市場進一步放緩。(筆者按:政府新聞稿的原文為「勞工市場」,可能是英文直譯成中文的結果,這並不正確,經濟學談論的是勞務或勞動力,而不是勞工,「勞工處」的名字,可能亦犯上同樣的毛病。)筆者認為,大部分評論員及政府官員,只看數字表面變化,曲解數字背後的真正意義。

三年增加十萬職位
筆者推算,去年九月與十二月的整體就業人數大致相同,政府所指的三個原因,無一成立。就業人口不變,失業率卻升了百分之零點三,原因是勞動人口增加了五千人;儘管經濟沒有變壞,勞動人口增加,失業率必然上升。傳媒廣泛報道九一一事件後,企業精簡架構和裁員事件等等,可能被聖誕節的臨時職位抵銷;再加上去年底,頗為頻密的婚宴的幫助,就業人數得以維持不變。農曆年期間亦會有大量的臨時職位。
預計農曆年後,才是裁員潮的高峯期,九一一事件的影響,在三、四月的數字中,會明顯反映出來,因此,今年第一季的失業率,應達到百分之六點五。
九八年底、九九年初,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六點四,其間就業人口大約有三百一十至三百一十二萬左右,去年底就業人口接近三百二十三萬,換句話說,在三年內,香港的勞動市場,額外為超過十萬人提供職位,在世界經濟不景的情況下,香港的表現實在使人感到驕傲。過去數年,特首及特區高官,常常掛在嘴邊的甚麼結構性失業、經濟衰退、失業率持續攀升等等,並不能反映事實的真相及全部,特區的經濟表現,絕不是差強人意。筆者對年薪動輒以百萬元計算的高官,也不懂得解讀簡單的經濟數據,只有表示遺憾,也許真正要接受再培訓的,正是這些高官!

香港的勞動人口每年增加超過四萬人,前年增加五萬四千六百,去年是四萬八千八百,去年數字較低,可能是「毅進」、「展翅」、「副學士」等計劃的短期效應;假設就業人口不減少,單是勞動人口的增長,亦足以把今年底的失業率推至百分之七,若裁員潮真的在農曆年後出現,下半年的失業率,極可能超過百分之七。
經濟前景差,商業機構瘦身、裁員,是可以理解的,商業機構在作出有關的決定時,主要的考慮因素是公司的營運前景,而不是過往的盈利紀錄或上一年的業績。同樣,在選擇購買股票時,公司的盈利前景最為重要。因上一年有盈利,而要求有關機構不應裁員,是違背經濟學的基本原則。若公司只是順勢裁員,然後招聘較便宜的員工,便不應鼓勵。

共度時艱或更有效
獲留任員工的生產力應該較高,但裁員行動直接影響員工士氣,間接影響員工的生產力;當經濟好轉時,生產力最高的一群,會是最先轉換公司的一群,願意留任的,往往是工作效率較差的。
在美國,有關的研究指出,這些機構的瘦身、裁員行動,最終得不償失。香港現時的經濟環境,利率創歷史新低,租金、工資及物業價格相對較便宜,而事實上特區的經濟情況,並不如想像中壞,如特區政府懂得正確解讀經濟數據,港人的自信心定可提升,逆市擴展業務,成本負擔亦較輕。常言道,「進攻是最佳的防守」。綜合以上分析,筆者建議,商業機構採取瘦身、裁員行動前,要衡量公司的長遠及短期利益,也許,與員工共度時艱,才是最符合公司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