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小島經濟」須思變求存

國際視野:「小島經濟」須思變求存

科網股泡沫爆破後,誘發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各地對與電腦有關的產品需求驟然萎縮,導致一些依賴製造業如晶片組、半導體及磁碟產品出口的亞洲國家無不叫苦連天,加上中國迅速崛起,入世更加速資金流入「霸地盤」或尋找商機,在工資和土地成本相對便宜的情況下,這些亞洲國家競爭能力逐漸下降,經濟前景更形暗淡,尤其是「小島經濟」國家或地區如新加坡和台灣等,過去兩年經濟大幅倒退,相繼出現負增長,與90年代平均每年增長8%實有天壤之別,失業人數屢創新高,再不設法補救,縱使儲備豐厚,難保有日會彈盡糧絕。
日前新加坡副總理李顯龍公開表示,鑑於新加坡目前陷入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不少廠商外移導致資金流失,若不設法加速內部完善及整固,盡快振興經濟,嚴重的失業問題最終或誘發社會不安。

設法吸引資金流入
事實上,「小島經濟」模式的國家或地區,大多依賴國外(主要是先進國)的經濟表現和需求藉以生存,一旦「大氣候」出現逆變,受影響至深至廣,若不願被牽着鼻子走,如何走出這個「胡同」,便真要看領導人的智慧和魄力。
然而「小島經濟」國家或地區若欠缺「生水」流入,發展的空間必然受到局限,洞悉箇中危機的李顯龍及其領導的經濟檢討委員會(EconomicReviewCommittee)將為振興經濟措施如稅務優惠、開放部分公營環節及加速資產出售等作出全面研究,項莊舞劍、意在「吸水」之意圖溢於言表。不過加速開放市場,將新加坡更國際化之餘,以新加坡人的英語和教育水平,是否應更積極向鄰近國家甚或遠至中國輸出專業服務?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