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供股常客避之則吉

英之見:供股常客避之則吉

標準普爾發表的報告中,仍將香港的公司管治水平評為亞洲區前列,筆者不大熟悉其他亞洲區的管治水平,但近日一連串供股的消息,似乎是對如此評價的一個諷刺。
本來上市公司供股,如是解決財政問題也無可厚非,但實在太多供股常客,次次大比例供股,而以往的歷史顯示,供股集資以後無論財政及盈利都沒有太大改善,所以才一次又一次供股。有報道配股價將有限制,未知是否會也打算監管供股,防止人家將上市公司當成抽水機器。有些公司已建立供股常客的品牌,在現時的環境下,唯一戰略是避之則吉,無論資產如何吸引都不可以動搖。
既然有計劃連配股價過低都要先證明財困,那麼供股更應該被監管,要知道供股除了是集資外,更可以是大股東以平價鞏固上市公司控制權的快靚正方法,以大折讓大比例供股折磨小股東心智,便隨時可以低成本合法增持,供股有時是醉翁之意,未必是財政需要。

小股東任人魚肉
近日供股活動忽然極之頻密,於如此低息的環境下,更加是令人失望,其實對整個市場發展都不是好事。在分析一間公司的時候,股東持股結構便會是一個頗重要的環節,例如大股東揸三成幾,又沒有一個主要第二大股東來制衡,就算公司看起來吸引,因為擔心隨時會大比例大折讓供股,便沒有太大興趣去投資。
話說回來,香港小股東對爭取自身的權益亦有欠積極,並非太多人會去投反對票,那份無助感以及逆來順受的態度絕非健康,雖然通常都未能扭轉局勢,但如此這般只會助長不良風氣。最近有隻股份以勁高比例供股,交投卻不高沒有人止蝕,充分體現出哀莫大於心死的慘況,和2年前的高位相比已輸去9成以上,根本只輸剩區區之數,真的繼續被人魚肉又如何會再有感覺?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