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學比較教育政策研究組成員 李曉康
大學應該如何定位?這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和各院校所關注的問題,同時也會影響未來政府對院校撥款之決定,並對大學教育的資源分配格局構成深遠影響。
本地八所受教資會資助院校的長遠發展目標,皆朝向成為亞太地區首屈一指之院校。而以本地的財政資源和人才,這個目標不難實現。可是,院校之間在歷史聲譽、教學質素及研究表現等方面存在着差異,並非所有院校現時能夠具備發展成為本地和亞太地區內,佔有領導地位的「名牌」大學的。
雖然本地大學教育在過去二十年經歷了普及化階段,學生和院校數目皆有顯著增長,但能夠與港大齊名,成為「名牌」綜合性研究型院校的,只有中文大學與科技大學,這種情況與政府對院校的研究撥款分布,和社會對院校的普遍觀感有密切關係。這三所大學順理成章成為「頭等」院校,不論在收生、研究資源和撥款方面取得優勢,較易發展成研究型大學。
反觀其他在九十年代中升格為大學的院校,則被視為次等,需要花上額外力氣,方能夠與「頭等」院校在收生及研究經費撥款方面競爭。
最近,教資會對浸大及城大的定位方面提出質疑,指出前者沒有定下發展重點,後者則向綜合性大學發展,而二者皆被批評為定位不清。
教資會此舉實欲確立研究型與教學型大學之間的分野,簡單地根據院校創立的背景與現時研究撥款數額來斷定個別院校的定位,即是抹殺新興大學積極發展學術研究方面之努力與成就。
大學作為社會的學術文化機構,教學與研究是密不可分的。一所大學被定性為教學型院校,是否表示該校不再需要從事研究工作,不需要創造新知識?而一所被定性為研究型院校,又是否只需埋首於研究項目,而忽視教學質素?以研究與教學來決定院校的特質,未免有過分簡單化之嫌,並且加深院校之間分化的問題,最終使所謂「次等」大學在缺乏研究資源的情況下,更難與被認定為研究型的港大、中大和科大競爭。
硬把大學分成研究型和教學型,只會為院校間競爭,製造不公平條件,最終拉闊頭等和次等大學差距。而「次等」一詞,其實對升格為大學的院校是一種歧視,甚至侮辱,忽視這些院校在教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方面成就和貢獻。
教資會所要關注的定位問題,並非根據研究與教學取向二分法的原則為大學定位,而是認清各院校所發展的卓越學科,減少院校之間學科重叠和惡性競爭以至浪費資源,從而再分配資源,讓個別院校發展其專長學科的教學與研究,加強院校之間在不同學科領域的合作機會,更有效運用資源。
本地大學教育所面對的競爭,不但來自本地院校,而且是來自亞太區和全球大學教育市場。教資會需要做的是,為大學發展卓越學科提供有利條件,並確保各院校在公平的遊戲規則下進行良性競爭,避免釀成資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