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救「負資產」? - 麥飛

如何救「負資產」? - 麥飛

一份六萬三千人一同應徵的政府臨時工作,究竟應怎樣選出「幸運兒」呢?
政府當初推出這類臨時職位,是希望可以幫助那些受失業打擊的人,度過短期難關。既然是這樣,便應由這方面開始着手,誰最需要這份工作,誰便應先被取錄。應徵這份工作的人,九成九也是失業人士,因此失業不是一個考慮條件,反而可考慮以「負資產」為優先,因為「負資產」一族一旦長期失業,便會瀕臨破產;若破產了,便會為成為銀行的壞帳,這個連鎖反應的負面效果較大,所以應以「負資產」為優先。
如果政府有心透過推出大量臨時職位,幫助「有需要」的人,在求職信內,可以要求應徵者除提供基本資料外,加進以下資料:(一)是否「負資產」?「負資產」的數額是多少?(二)每月「負資產」供款多少?(註:如與工作薪金相差太遠,聘用都幫不上忙。)(三)家庭總收入及其他資產?需供養家庭成員數目?(四)「負資產」之「負齡」多少?
這些資料不難整理,都是數字,要核實也很易。在決定聘用時,加上一個比例評分,愈困難的加分愈多,再加上學歷及工作經驗評分,便可決定該給誰工作。比起政府空講「共度時艱」實際得多,負資產不求施捨,只求工作機會重生。這些都是十分粗糙的構思,還有很多空間可以完善。你有更好的提議,寄給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