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深「政策市」將重展升勢

滬深「政策市」將重展升勢

周八駿

進入新一年以來,中國內地股市出現急烈跌勢,上證綜指跌破一千五百點關鍵支持位,不僅在技術上「熊市」降臨,而且,自去年十月二十二日以來,中國政府當局接連推出暫停國有股減持、減印花稅率、放寬證券公司增資擴股等一連串措施,企圖建立「政策底」也告失敗。然而,正是在當前這樣的形勢下,應該清醒地認識,中國當局在對待國有股減持這樣的重大問題上欠穩妥,已經產生不容低估的後果;另一方面,更必須強烈地感到滬深股市止跌回升的緊迫性。
中國內地經濟政治形勢要求股市呈現升勢。將擴大內需作為長期戰略方針,要求內地股市保持暢旺,否則,企業就無法上市、配售或增發,擴大投資的資金就少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來源;消費的財富效應就不可能發生,擴大消費就難以實現。股市對經濟和社會具有雙重意義:象徵意義和實質意義,後者又可區別為穩定效應和刺激效應。所謂「象徵意義」,是指股市升或跌,對經濟和政治形勢,在一定程度上有指標作用。所謂「實質意義」,則是指股市升或跌,對於消費和投資,都具有實際影響。其中,「穩定效應」是指股市止跌或止跌回升,會對經濟和社會穩定起一定的作用;「刺激效應」則是指股市升會推動消費和投資。

擬允外資進A股市場
二○○二年秋季,中國共產黨將舉行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實現第三代領導核心向第四代領導核心的轉移,並為中國在新世紀的長期發展規劃藍圖。無論在中國共產黨本身的歷史,還是中國近代歷史上,都將是一塊劃時代的里程碑。股市具象徵意義和實際意義,無論在何種意義上,中共十六大前後,都要求滬深股市保持暢旺。
中國當局在去年十月至十一月相繼推出的三項政策措施,對A股的刺激效應雖已蕩然,但傳達的信息依然有效——基於經濟和政治形勢需要,中國政府不欲股市跌而望股市回升。問題是中國政府有其心是否有其力?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因為至今中國內地股市仍然是「政策市」,仍然是「資金推動型市場」。中國當局可以推行若干有利於新資金流入股市的政策。鑑於商業銀行大都背負較重的不良資產,中國當局會繼續控制商業銀行資金違規進入股市。因此,當局將很可能很快允許外資,以中外合營基金管理公司,和合資格境外機構投資者(GFII)等方式進入A股市場。 (逢周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