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昨天公布最新一年的工商管理碩士(MBA)課程的排名,名列第一的是賓夕凡尼亞大學的WhartonSchool,它已連續兩年擊敗哈佛商學院成為全球提供最佳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的學院;而香港學院中排名最高的是香港科技大學。當然,這樣的排行榜很容易引起爭議,特別是排名較低或滑落的學院更會質疑報告的客觀及可信性。
然而我們認為這次《金融時報》的研究中最值得注意的倒不是哪家學院名列前茅、哪家學院排名上升或下跌;最值得注意的倒是雖然MBA課程的畢業生今年不比以前那麼吃香,雖然畢業生待業的情況比以前嚴重,但是報讀有關課程的人數卻有增無減,在美國如是、在亞洲也一樣。我們認為這種不斷求進、在逆境時也積極改善本身教育水平及競爭力的做法是可喜的,也是促使全球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動力。
應該看到,經濟是有盛衰周期的,目前的世界經濟低潮不是三十年代大蕭條(depression)的翻版,更不是世界末日,它只是經濟長期增長後的一次調整,當全球經濟特別是美國經濟把以往過度膨脹的行業如資訊科技行業調整後,經濟便能回復增長。若果在現時的調整中只顧自怨自艾式抱怨他人,卻沒有好好增進知識、經驗及接觸面,到經濟見底反彈的時候便只有落於人後,未能盡快享受復甦的好處,這不是平白吃虧、讓人家搶佔先機嗎?更何況現時的經濟轉變比以前來得更急更快,要長遠適應及駕馭經濟及行業的變遷,只有不斷透過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吸納新知識及新經驗,因此個人實在更有需要投資時間及金錢,提升本身的知識水平,包括修讀進修課程如MBA等。
事實上不僅個人有必要不斷投資在進修及教育上,政府也有這樣的需要。就以香港為例,過去四年的經濟調整充分顯示,香港的勞動力出現嚴重的錯配情況,以致失業人數長期高居不下,而長期失業的人數更是大幅上升,要糾正這樣的情況,除了不斷投資在培訓、教育,不斷提升勞動人口的教育及知識水平外,實在沒有其他方法。
也只有這樣才能令香港從今次的經濟低潮中走出來及更好地應付未來經濟逆境。
(圖)就讀MBA是逆境自強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