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專訪<br>寧結業拒賣盤 證券行併購難成事

公司專訪
寧結業拒賣盤 證券行併購難成事

台資的凱基證券欲借殼亨達證券上市,最近在本港市場鬧得熱烘烘,似乎要掀起本地證券行併購序幕。但本地大行之一的大福證券(655)早於兩年前已經研究收購其他證券行,只是全部告吹。該公司董事總經理黃紹開剖析收購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本地證券行沒有併購文化,有些證券行老闆寧願將公司結業,也不願賣盤,令很多合併建議難以成事。 撰文:高淑嫻

他接受訪問時透露,大福在過去兩年曾研究收購3、4家規模較小的證券行,但全部失敗,主要由於本地證券行沒有業內併購的文化,因此有證券行即使經營困難,甚至迫於無奈結業,也不願賣盤離場。
至於具規模的證券行,如新鴻基證券,黃紹開又認為雙方沒有合併基礎。他解釋,雖然新證跟大福的規模相若,但各有各的品牌,若然合併,便要放棄其中一個品牌,他不相信大福會放棄自己的品牌,而且兩家證券行的經營模式及文化也不一樣。

家族式經營成併購阻力
他強調,大福對於收購合併建議一直保持開放態度,只是堅持合併後新公司要跟隨大福的管理模式,但本地證券行大都是家族式經營,每家證券行的老闆都想當老闆,不想聽命於人,因此證券行之間進行收購合併的機會很微。
他又認為,證券行合併的目的是「搵客」,並非在於提高經濟效益,因此若小型證券行結業,便會出現一班游離客,大福倒過來可以招攬這批游離客。他說,在牛市時,大福可以吸納3000至4000個新客,大福去年底擁有4萬客戶,在本港市場佔有率保持在1%的水平,98年股市高峯期曾急升至1.5%,擁有9間分行。
除了傳統業務,大福推廣網上證券亦不遺餘力,曾在2000年大灑金錢進行宣傳,但成效普通,電訊盈科(008)和摩根大通合資的盈通投資和美資的嘉信理財,去年相繼撤出本港市場,令本地網上證券的發展空間備受質疑,但黃紹開依然認為增長情況令人滿意。

網上交易端視大市表現
他認為,只要港股交投增加,網上交易也會隨之上升,去年網上交易佔港股總成交10%,希望今年可達30%至35%。本月初股市成交急升,大福亦受惠,期內網上交易活動較去年底高出5個百分點,佔該行總成交20%。
市況淡靜之際,大福的宣傳策略亦變得更加實際。他認為要吸引客戶使用網上證券,不能單靠品牌宣傳,而要讓客戶得益和方便,如提供優惠、減佣和更多交易渠道,可見客戶始終是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