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熱點:數據差劣民困難紓

市場熱點:數據差劣民困難紓

過去一周,香港政府公布了3項令人失望的數據,不禁教人憂慮未來香港會進一步衰退,人民生活更加困難。這3項數據分別為(1)香港失業率進一步上升;(2)外滙基金回報可能達不到原本預期及(3)香港可能存在結構性財政赤字的問題。
失業率方面,2001年10月至12月的失業率上升至6.1%,是98年金融風暴以來首次超越6%,對上一次公布2001年9月至11月的失業率為5.8%。由於失業率是每3個月計算,有學者估計,香港2001年12月的失業率應該是6.6%,是一個十分高的水平。
經濟學上,有所謂自然失業率(NaturalRateofUnemployment),意指有些人士失業可能是短暫的,例如剛剛辭職、等待轉工又或者是畢業生找尋工作時之待業狀態。但最新公布的失業率6.1%絕對不是自然失業率,以往估算,自然失業率應該在2-3%左右,就算計入社會轉型、工種與工人技能錯配,需要較長的時間搵工,自然失業率也不應超過4%。

失業率料續惡化
現時失業人數達21萬人,預計可能會再上升,因為在農曆新年來臨之前,習慣上是公司結業的高峯期,因此香港失業率可能會超越金融風暴時的6.4%。
另外一項數據就是外滙基金公布截至2001年12月的投資回報只有0.7%,是有紀錄以來最低。債券的回報最好,有504億,港股虧蝕271億,其他股票投資則蝕32億,外滙投資亦蝕131億,剩餘的投資回報只有70億。根據上次經調整的預計,2002年3月外滙基金投資回報會有125億,現剩餘3個月時間,要外滙基金能夠達到指標,連任志剛也說沒有信心。
最後是財赤,港府也不得不承認香港可能存在結構性赤字,收入與開支可分為經常性及非經常性,所謂結構性赤字,是指香港的經常性收入不足夠支付經常性支出。香港以前奉行高地價政策,賣地收入豐厚,所以能夠維持低稅率及存有大量財政盈餘。但回歸之後,地產神話爆破,賣地收入大跌,需要其他收入彌補。現時政府的收入包括滾存的財政盈餘投資回報,但官股現已賣得七七八八,其餘可以賣的又只剩地鐵(066)股份,加上2001年出現600億的財赤,財政儲備進一步減少,本金減少,未來投資收益便會下降。賣地收益亦預期不會好,在種種不利因素之下,政府收入並不樂觀。至於開支,不是說減少就減少,需要時間調整,因此預未來幾年都可能出現財赤,成為結構性赤字。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