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諾貝爾和平獎比往年更有希望落入中國爭取和平、民主與人權的人士或團體手中,因為去年年底諾獎百年紀念慶典上,諾貝爾和平獎評選委員會公開表示,將特別關注中國的民主與人權狀況,這個罕見的表態,被輿論解讀為將頒獎給中國人的信號。不管這是否可信,中國人獲取這一世界級榮譽是或遲或早的事。一旦這一天到來,榮譽該歸之於誰?
一月十日,「全美學自聯」發出緊急呼籲,提名「天安門母親」競逐諾貝爾和平獎。在大陸,獨立作家劉曉波、學者張祖樺、任不寐、張耀杰、詩人廖亦武公開發表文章,支持這一提名。在瑞典,以人權活動家茱莉為首的中國異議群體正在為推動這一提名積極奔走。
天安門母親是一個由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受難者家屬組成的群體,以丁子霖、張先玲等失去子女的母親為代表。多年以來,他們秉持非暴力抗爭原則,為追究「六四」屠殺責任,向中國最高法院起訴李鵬,展現了非凡的道義勇氣;他們積極收集「六四」受難者名單,為遇難者募集、分發捐款,展現了高尚的人道情懷,為抵抗極權,呼喚全民道德樹立了楷模,堪稱人類良心的旗幟。
諾貝爾和平獎的歷史,體現了對以下三種社會運動的表彰與獎勵:
(一)一個短期社會抗爭,其結果是結束了容易導致暴力行為的政權的統治,如「團結工會」運動;
(二)一個長期的社會抗爭,旨在為維持世界和平與自由消除障礙,如反核運動;
(三)旨在弘揚人權等普世價值的社會運動,如「國際特赦組織」的活動。無論從哪一種社會運動的標準出發,天安門母親群體的不斷努力都符合諾貝爾和平獎的標準。
我曾經有幸被提名競逐諾貝爾和平獎,但憑心而論,我認為天安門母親要比我更有資格得到這一榮譽,不僅是為了這個群體,更是為了我們這個民族。
因此,我響應全美學自聯的呼籲,籲請有資格推薦諾貝爾和平獎的各界人士,共同努力把天安門母親送上榮譽的頂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