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捐獻救人無數

微小捐獻救人無數

哈佛大學國際發展中心主任 薩爾斯(JeffreyD.Sachs)

二○○○年九月,一百八十位各國領袖在聯合國千禧年高峯會上,共同承諾在二○一五年前,大幅改善全球貧窮人民生活。眾多千禧發展目標中,醫療衞生是一大關鍵,包括制止傳染病蔓延,以及降低年輕母親和兒童的死亡率等等。為此,世界衞生組織主席Brundtland醫生邀請我主持「宏觀經濟及衞生委員會」,尋求達致衞生及脫貧目標的方法。委員會剛於去年十二月二十日發表報告。
委員會的首要難題,是設法對付肆虐於貧窮國家(尤其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傳染病。調查為期兩年,起初眾委員意見頗分歧,但經仔細研究各國資料數據後,最終得出強烈共識。

疾病阻礙經濟發展
委員會的主要結論如下:首先,貧窮國家的疾病問題,是其經濟發展的基本障礙;其次,現時每年有數百萬貧民因欠缺適當治療,死於可防治的傳染病;第三,現有科技足以讓貧窮國家在二○一○年前,每年拯救八百萬人──但前提是發達國家必須協助他們取得這些技術。
委員會亦呼籲,發達國家捐出國民生產總值的0.1%(相當於每十元收入捐一仙),用以改善全球貧民的衞生狀況。以現時全球發達國家每年收入約二十五萬億美元計算,即每年有二百五十億美元;加上貧窮國家增加的承擔,足可大大改善其衞生條件。
這微不足道的捐獻,已可每天挽救二萬一千人的生命。這些捐獻還可產生龐大經濟效應。貧窮國家的衞生條件改善後,可望打破過去數十年來「衞生惡劣——貧窮——經濟停滯——衞生惡劣」的惡性循環。
推行上述計劃,令貧窮國家的父母,有信心子女能健康長大,生育率自然下降,人口增長放緩,也減輕人口對熱帶生態系統的壓力。外國公司也可以放膽投資於非洲勞動力,不再怕疾病蔓延。到二○一五至二○二○年,這項計劃產生的經濟效益,將超逾每年三千六百億美元,遠遠高於先前投資的醫療成本。
醫療衞生資助的實質效益,證據彰彰明甚。其他形式的資助,或會為官員中飽私囊,但醫療資助可以是藥物、診斷器材甚至是醫生護士的薪金資貼。
現時,獲充足撥款的防疫運動,已惠及極多貧窮兒童。在部分貧窮國家的偏遠地區,天花已經絕迹,而小兒麻痹症亦幾乎不復見。最近,在Merck、Novartis和Pfizer三大藥廠的贊助下,防治非洲河水盲眼症、麻瘋和砂眼的運動也取得極大進展。問題只是,資助遠遠趕不上需要。

職員會認為,投放於研發治療貧民疾病的資源,極可能帶來龐大社會效益:一來近年科研發展迅速,例如成功繪製瘧疾寄生蟲基因圖譜;二來現時這方面的研究甚少。瘧疾佔全球疾病個案百分之三,但卻只有六百分之一的經費用於有關研究。大概患者多是貧民,私營機構也就不怎麼認真看待。委員會因此建議,採取一系列措施,促使各國每年合共增撥三十億美元研究貧民疾病,即全球醫療研發開支的百分之五。

全球攜手對抗貧窮
現時全球經濟的弔詭在於,國家的貧富極度分化,發達國家若肯略施援手,也可以創造奇迹。每十元捐出一仙,全球貧民的衞生條件就可獲得空前的改善;再多捐一仙,更可兼顧其教育需求。在二○一五年前有效控制傳染病,以及大幅減少絕對貧窮的人數,絕非誇誇其談,而是有堅實證據的推論。委員會已於去年十二月發表報告,並深信世界各國將攜手合作,全力對抗傳染病和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