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訊管理局上周五宣布全面開放本地固網市場,並將會無限量發牌及取消資本投資承諾的保證金要求。從表面看,大凡市場引入競爭,首當其衝的是現有參與者,因為對其現有的市場佔有率及收入皆構成壓力,但事實上開放固網所帶來的影響,可從幾個方面去了解。
首先就現在固網市場而言,雖然現時已有4家固網商及6家無線固網商提供服務,但由於電訊盈科(008)早已壟斷市場,即使其餘3家早年獲得固網牌照,但要打入早已根深蒂固的固網市場,並非易事。舉例說,為了不與電盈正面硬碰,其餘的經營者都以選擇地區開設固網服務的策略,但開拓成本卻非輕,因此,除電盈外,其餘電訊公司基本上難有利可圖。
所以,即使政府開放固網市場,預計新經營者不會與老牌大哥電盈硬撼,相反會採取其餘三大固網商的「選擇性策略」。但是問題出現了,因為當新參與者與舊有電訊公司競爭,相信要靠「價錢」及「質素」取勝,但是若以發展個別地區為大方向,則未必能收規模效益,如若以平價收費作招徠,根本未必有利可圖。當然它們選擇在鋪設固網基建時減低成本(因為新制度會取消資本投資承諾),以及能以低價錢將服務推出市場,但會削弱質素上的競爭力,因此,固網市場未必會吸引新參與者進入,即使有,亦未必能有可觀的盈利。換句話說,這對現有的經營者實質影響不大。
有關當局之所以進一步開放市場,無非都是希望進一步打破壟斷局面,最終令現有用戶受惠。我認為在可見將來,固網經營者為免出現兩敗俱傷的局面,未必會以減價形式作鞏固市場地位。原因是以流動電話市場的經驗,減價戰未能明顯地擴大市場佔有率,反而在減價情況下影響其盈利表現,而且,減價對公司資金構成壓力,對經營者並非一件好事。所以,電管局局長王錫基表示,未來固網的競爭並不局限於話音上,而是互聯網、寬頻網絡、有線電視、視像通訊等服務。
在這情形下,新參與者要投入固網市場,已並不只是着眼於固網話音業務上的回報,而是其他增值服務的潛力。所以,對於在這些業務已發展成熟的電盈,開放固網的衝擊有限,對股價的影響也只會是一個獲利回吐的藉口而已。整體上,要加入固網市場並非一朝一夕的事,即使真的對現時參與者有影響,相信亦要花上一段長時期始能反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