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專訪:中信文化冀成中國時代華納

公司專訪:中信文化冀成中國時代華納

中國加入世貿,標誌着這個擁有近13億人口的國家,將要向外資開放,當中除了商業活動已很蓬勃的電訊、金融、零售等市場外,還有那既單純又幼嫩、市場潛力卻非常龐大的文化體育產業。直屬國務院的北京中信集團也要在這市場分一杯羹,希望用3至5年時間將旗下的中信文化發展成「中國的時代華納」。 撰文:丘倩瑜

中信文化體育產業有限公司(中信文化)董事長李博倫指出,據中國有關方面估計,中國文化和體育的市場價值,保守估計有最少8000億至1.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發展空間,以現時國民生產總值約9萬億元計算,約佔不足十分之一,其中文化和體育的比例為6比4,目前兌現的卻僅得1000億元,其市場潛力之龐大,並不遜於其他產業。
對於中資企業而言,這機遇的背後,卻有很大的危機。目前,中國大部分文化體育產業中,商業元素極少,倘若市場立即要開放,相信會被外資打得落花流水。李博倫稱,以電影業為例,中國去年的票房收入約7億至8億元,其中單是《鐵達尼號》便收7500萬元,以每年僅10部進口片計算,進口片所佔票房收入比例很高。

本土企業競爭力薄弱
又以體育產業為例,目前歐美的運動比賽,最主要收入是明星的廣告收入和電視轉播費,收入以億元計算;相反,中國足球賽三年的轉播權卻僅以1000萬元人民幣賣給中央電視台,而收入主要仍是票房。
雖然如此,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中信)和李博倫本人,仍然對該些事業極有興趣和信心,在李博倫穿針引線下,中信和中國天平經濟文化有限公司在2001年2月16日成立了中信文化。雙方分別佔股權51%和49%,踏入這個將要翻天覆地的領域。
他解釋,雖然中國文化體育產業未夠商業化,削弱本土企業的競爭力,但是這並不代表中國企業不能競爭。以電影業為例,美國一部片可能要1000萬美元製作費,中國可能僅需1000萬元人民幣。再者,中國特色的電影也擁有一定市場,例如中港台合作的《臥虎藏龍》便在海外大獲好評。

中國電影缺乏的是包裝宣傳。他說,中國電影《哪山、哪人、哪口》,是講述中國農村人情的電影,不受內地片商垂青,最終票房也差勁,僅為22萬元,虧本收場,結果被日本一家公司買下,在日本經包裝大事宣傳,上映時觀眾反應熱烈,票房最終高達3.5億日圓,是內地票房逾百倍。
在中信龐大的資本支持下,中信文化成立,業務範疇涵蓋電影、電視劇、電視電影、影片發行(院線)、電視頻道、廣播頻道、有線電視增值服務、體育轉播、報紙、雜誌、音像製品、廣告業務等15項業務,初期投資額達10億元。李博倫希望用3至5年時間,帶領中信文化成為這個領域裏領先的企業,成為中國的「時代華納」。

計劃三年拍百部電影
目前,中信文化各項業務已陸續投入運作。該集團將以3年拍攝100部電影,90%為商業電影,同時也會製作電視電影和電視劇;平面媒體方面,則會推出多份報章,包括今年3月初會推出新的電影雜誌,希望在5月推出模仿《福布斯》等財經雜誌的《時尚.財富》,初步計劃發行5萬份,針對高收入人士;體育方面,該公司有意與電視台磋談,推出足球時段,與中國的體育報業集團合作,經營體育報紙。
該公司對海外市場也具興趣,本月初與德智發展(070)簽訂海外地區的影像內容發行協議,又擬在15個項目成熟後,個別尋找合作夥伴,先有技術上合作,最終希望有資金上的交流,至互為股東。該公司今年會先於香港發展,最早在今年5至6月期間,在香港尋找其他合作夥伴,又希望明年發展美國市場。
傳聞中信文化有意在香港上市,李博倫直接承認說:「這件事是沒有得瞞的。」不過他重申,希望先將公司做好,就是先要有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