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巧合還是其他原因,上海、廣州及香港都在近期提出城市重建計劃,其中上海準備花上一千億元把黃浦江建成「東方的塞納河」,並動用數百億元改造南京路為全球最大的商業街;而廣州同樣準備花費大筆金錢建設大劇院、文化廣場等,希望藉此把廣州建成中國南方的經濟、文化樞紐。
相比之下,香港動用二十六億元重建三個舊區的部分地段便顯得規模小得多,沒有那麼起眼。
不過,直接比較三個城市的重建計劃其實是不恰當及不公平的,因為內地城市跟香港的社會制度不同,內地市政府擁有較大的權力收地及遷建住戶,也有較多的腹地(hinterland)可以另建新城;相反香港在收地及賠償方面的規限比較嚴謹,也有一定的上訴及仲裁途徑,因此,不容易進行大規模的重建計劃。更重要的是,香港在推行重建計劃時很重視計劃的經濟效益,寄望大部分計劃能做到自負盈虧或有利潤,毋須公帑大幅補貼;在這樣的規限下,香港當然不易出現數百億或過千億元的重建計劃了。
事實上我們認為香港的重建計劃重點不在於成為經濟的推動力,而是要着實改善香港舊區的環境,提升舊區的居住質素及水平,讓居住在這些區域的市民能有較佳的生活環境。
應該看到,由於發展初期規劃的要求標準較低,市區或新市鎮中一些較舊的社區破落得很厲害,不管公共設施、空間都很不足,大廈也因為缺乏維修及管理而殘破不堪,甚至出現各種各樣的危機如火災、樓宇結構不安全等。為了避免情況進一步惡化,為了更好的利用珍貴的市區土地資源,當然應該逐步把破落的市區地段加以重建。
不過在重建的時候有兩點是特別重要的,其一要確保受影響的市民得到合理的賠償及安置,除了法例所定的賠償額外,市區重建局也應該考慮個別住戶的特別情況,給予一些額外的補償,以減輕受影響住戶的壓力;其二是在重建時應致力保存原本的社區網絡,讓原來的「街坊鄰里」能基本上維持聯繫,要知道不少舊區的居民都是年老的長者,他們的日常生活相當倚賴街坊鄰里的互相照顧、互相幫忙,若果把這樣的鄰里關係「拆散」,即使重建後的居所或搬遷的新居所比以前漂亮,這些長者也是難以安居的。
(圖)香港舊區重建,最好能讓老街坊維繫守望相助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