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圓下跌難令人民幣貶值

日圓下跌難令人民幣貶值

浸會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鄭毓盛

近月日圓滙價出現急劇下滑之勢,引起多方憂慮,中國官方更作出抨擊,要求日本當局採取負責任的態度來處理滙價問題。市場對人民幣會否貶值,出現了不同的揣測。在美國九一一事件造成世界經濟加速衰退之際,日圓滙價下調,對中國出口當然有負面影響,但要估計人民幣走勢,必須綜合考慮整體經濟和政治因素,才會得出合理的結論。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人民幣多次貶值的預測都落了空,那是因為很多人誤以為出口數量是滙價的決定性因素。
中國的出口去年出現了增速下跌的趨勢,出口部門確實感受到較大的壓力。然而,經常被忽略的事實是,中國的貿易總額中,約有一半屬加工貿易,實現這一部分的出口,每每依靠大量的進口原材料和零部件,中國的增加值只是出口產值的一個微小的部分。因此,如果單單看出口與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便會高估了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誇大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也由於中國加工貿易的比例較大,出口下跌的同時,進口也會出現幾乎同步的下跌。事實上,中國去年一直保持着順差,頭十一個月合共二百零四億美元,加上外資流入的情況頗為理想,外滙儲備至十一月底已達二千零八十三億美元,比上一年年底增加四百多億美元。

未來數年真正挑戰
這樣良好的國際收支狀況,以及經濟增長仍維持在相對高的水平,日圓貶值帶來至近日約一美元兌一三一日圓的水平,中國應該不難消化其負面影響。中國對日本利用下調滙率來刺激經濟的政策及早提出異議,看來是希望給予日本一點壓力,使其滙率政策維持在一個容忍度之內,不至走得太遠。中國銳意在區內扮演大國角色,強調大國責任,在亞洲前景陰霾密布的時候,自己又怎會輕言讓人民幣貶值呢?
中國的滙率政策,真正的挑戰是在未來數年。隨着關稅水平的下調,中國的進口量將逐步增加。不過,在入世初期,中國大有可能仍保持貿易平衡,甚至略有順差。這時期外資大量流入,國際收支應持續向好,外滙儲備數量勢將拾級而上。國際間要求人民弊升值的壓力很可能愈來愈大。日本在七十年代出現了較長時期的出口優勢,汽車、家電等產品在歐美市場長驅直進,使歐美工業國不得不實施形形色色的保護主義政策。八五年西方列強更在著名的《廣場協議》,成功迫使日本大幅度提高日圓滙價,間接造成泡沫經濟,後來更發展成難以收拾的局面。
這裏要指出的是,中國的滙率政策將會愈來愈受到關注,如果中國走向「世界工廠」的過程順利的話,經濟高速增長以及出口能力的提升,不僅會惹來外國的羨慕,同時也會帶來人民幣升值的要求。對此,中國政府既要保持大國的責任感,同時亦要對中國的發展水平保持清醒的判斷,不能讓滙率有過大的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