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有機耕種 培養環保意識

校園有機耕種 培養環保意識

一直以來,活動教學都備受推崇,但要香港傳統教育方法一刀切大改革,難望短期有成績,因此不少學校都開始舉辦一些具趣味性和知識性的課外活動。就如這個由優質教育基金和綠田園基金合辦,在學校推行的「校園耕種班」,在學校興建有機小農場種植蔬果,既可培養小孩的責任感,收取努力耕種的成果,又可從中獲得豐富的種植和環保知識,實在得益不淺呢!

記者:梁佩芬 攝影:關文慧

超過50間學校參與
一直以來綠田園基金都與不少學校合辦「校園耕種班」,目的是透過學習有機耕種,灌輸環保概念給下一代。到目前為止,參與計劃的學校逾五十間,包括幼稚園、小學、中學及特殊學校,學校提供園地,綠田園安排導師,每兩星期到學校講授有機耕種知識和技術,並提供所需物資及技術支援等。今次與優質教育基金合辦的耕種班,由上學年九月份開始,在二十間中小學進行,到二○○二年八月三十一日完結;之後綠田園基金將發表計劃報告,希望類似的園藝計劃,日後能有更多學校參與。
「校園耕種班」負責人,綠田園基金助理農務經理黃國衝(Gary)表示,他一個月來學校兩次,主要教導一些新的園藝知識,同時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也試過與同學一起捉蟲。他提醒小朋友,栽種和種蔬果最重要的一環是淋水,尤其秋冬天氣乾燥,要每日灑水三次,幼苗才能茁壯成長。

自耕自足三大得益
小記到訪的學校是沙田圍浸信會呂明才小學,學校在操場旁開闢小耕地。園藝組有二十位同學參加,每日都有值日生負責灑水、除蟲及收割。同學們話,參加園藝組後,有三大得益!



1.自食其「果」添滿足感:綠田園基金選擇種植的農作物類型有豆類、菜葉類、茄類等,通常根據季節氣候而定,冬天以種植椰菜、粟米、香草及薄荷葉為主。基本上約半年左右就可以「自食其果」,將收成拿回家。

2.依時當值考TeamSpirit:園藝組有二十人,但農地面積小,不能一次過容納所有人,所以要有值日時間,讓大家分批照顧植物。由於冬天植物要時常淋水,否則會乾死,加上植物不只屬於一位同學,是各人努力的成果,如大家不合作,最終會沒有收成,因此大家都不敢躲懶呢!

3.自製堆肥學識環保:堆肥是有機種植最好的肥料兼土壤改良劑,做堆肥的方法是將本來稱為垃圾而又能被生物分解的東西如枯死的植物,堆放在一起,讓其自行分解後成為肥料。堆肥除可令植物生長較佳外,抗蟲害的能力也可相應提高,同時更可減低園藝組的成本,慳錢之餘又學識環保,是參加耕種班的重要收穫。

參加者訪問
這是一個小學五、六年級的選修課程,為甚麼同學們在眾多課外活動中,會選擇當農夫呢?

盧詩琳有收成好滿足
詩琳的家人一向都有栽種植物,但以種花居多,所以她想一嘗種蔬果的滋味,尤其覺得蔬果可以摘回家,好有成就感!

周禧和最鍾意種生菜
禧和自小已在家中種花,而在學校則最鍾意種生菜。他表示種植物感覺很得意,尤其看着它們一日高過一日,會很有滿足感。

羅老師園藝教師(左)
增進園藝知識
學校早在一年前已成立園藝組,自綠田園基金加入後,羅老師增進了不少園藝知識,尤其在有機耕種方面,最近她便認識到甚麼是有氧堆肥。

May學生家長(右)
打破隔膜
她在學校已做了一年多義工,任何大小事務都親力親為,今日輪到她當值,負責園藝組活動。她覺得參與學校活動可更了解小孩的生活,和他們有更多話題,打破年齡的隔膜。

有機耕種知多啲
這是一種按照自然規律來種植的方法,避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學農藥和肥料,藉着循環運動、植物廢料來保持泥土肥沃,平衡有益和有害的生物,種出健康的農作物。綠田園基金希望藉有機耕種達到以下社會目的:
1)生產營養價值高而且對人體安全的糧食,如無用農藥不會出產有毒蔬果。
2)免除環境的污染及資源的過度開發,因不少肥料都是合成加工,過程中產生大量科學廢物。
3)維持一個平衡而生產力強的生態系統,如植物廢料循環再用,可進行自我吸收,加強農作物免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