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了兩天「硬道理」的問題之後,今天才進入筆者真正要談的話題,就是對「發展才是硬道理」這個「不容反駁的論辯」,嘗試駁議一下。
「發展才是硬道理」,是說發展生產力是唯一目的。它實際上是文革時被批得體無完膚的「唯生產力論」,也是鄧小平的「好貓論」的更清楚明確的表述。
今天,北京當政者常常引以自傲的國民生產成長率,正是以發展為目的的體現。
發展本身就是目的嗎?一九九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賽恩(AmartyaSen)在九九年出版了一本書,《DevelopmentasFreedom》(中譯本書名叫《發展與自由》,去年在台灣出版),他否定了傳統將發展狹窄地只用國民生產毛額的成長與個人收入的增加來衡量的觀點,而提出「發展的目的是自由」的論述,他說:「自由是促進發展的重要手段,而且更重要的是,自由根本就是發展的目的。」
所謂自由,不是抽象的,不可被具體呈現的。自由在經濟層面的具體表現是消除飢餓、提升所得、增進機會、安全保障以及選擇自由、就業自由等等的擴大。自由在社會層面的表現是教育機會、醫療保障以及社會安全體系。自由在政治層面的表現是選舉的權利、公共議政與公共參與的管道暢通、自由媒體以及包括人身自由的所有的人權保障。賽恩說,經濟發展只是手段,而目的則是要促進並實踐以上的種種自由。
賽恩問道:「沒有基本的自由,發展的目的是甚麼?」倘若發展本身即是目的的話,那麼「我們是否願意為了促進經濟發展,而犧牲一些基本自由與公民權利?」
倘不以促進並實踐自由為目的的經濟發展,就會帶來貧富差距拉大、工人缺乏集體談判與行動的能力、環境污染等後遺症。倘不以促進自由為目的的經濟發展,就會出現一味迎合資本家的政策,或鼓勵人們往外地尋找商機,而不是保障和擴展無法離開本地的人民的自由。
「發展才是硬道理」,源自二十多年前鄧小平提出的「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當時他以此來取代文革的「繼續革命」論,是有現實政治的意義的。但當發展帶來的種種後遺症出現之後,中國當權者倘仍抱着舊有的價值觀,就不但不能解決發展帶來的問題,而且還會削弱本身的全球競爭力。因為正如賽恩所說:「自由是促進發展的重要手段,而發展,則應被視為個人所享有之自由的擴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