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政府放手一博,把貨幣貶值近百分之三十,並決定在四、五個月後讓貨幣自由浮動,這樣的做法的確是非常冒險的;一方面因為阿根廷內部依然處於混亂的狀態,極容易因經濟問題而引發大規模的騷動、動亂;另一方面則因為把貨幣從固定滙率制度中脫鈎,很大機會出現過度下跌的現象(Overshoot),若果阿根廷貨幣在自由浮動後跌幅比三成還要多,甚至像九八年初印尼盾那樣跌進無底洞(當時印尼盾滙價在三星期內從六千盾兌一美元跌至一萬五千盾兌一美元),那甚麼挽救經濟的靈丹妙藥都將會無濟於事。
事實上貨幣市場是很容易出現下跌過度的情況的,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尤為嚴重,相反發達國家的風險卻低得多。就以一九九二年英鎊在索羅斯(GeorgeSoros)等狙擊下被迫退出歐洲滙率機制,當時英鎊在下跌百分之十五左右便穩定下來,並沒有出現恐慌性下跌的狀況。相反在九七、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泰國、印尼、南韓的貨幣卻像「跳樓貨」那樣,幣值每日不斷創新低,下跌超過百分之五十還不能穩定下來。阿根廷的經濟狀況及實力比印尼、泰國、南韓等只怕更不如,它的幣值在自由浮動後出現恐慌性拋售及下跌過度的機會是相當大的,到時候阿根廷政府是否能穩住大局、是否能控制通脹不因貨幣大幅貶值而飛升,實在是個很大的疑問。
雖然阿根廷經濟在放棄聯繫滙率制度後面對極大的風險及動盪,但正如大部分分析家所言,阿根廷危機不會導致資金全面從新興市場撤退,也不會令國際市場資金緊絀,因此不會對全球經濟有實質影響。
而對香港來說,由於香港的經濟基礎、外滙儲備都比阿根廷優勝得多,加上政府並無外債,因此即使現在阿根廷放棄聯滙制度,也不應對香港實行了十多年的聯滙制度有甚麼實質衝擊。不過,阿根廷讓貨幣脫鈎的「實驗」依然是值得特區政府、企業及公眾密切注意的,因為阿根廷的例子可以讓我們清楚看到脫鈎的代價或回報;假若阿根廷在脫鈎後像英國在九十年代那樣經濟迅速恢復及穩定發展,那所謂脫鈎將導致災難的說法便難以立足;假若在脫鈎後阿根廷暴亂不止、通脹肆虐,那香港當然不該重蹈覆轍了。
(圖)阿根廷社會動盪,聯滙脫鈎後前途未許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