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將擴大內需作為長期的戰略方針,是二○○一年即將結束時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最值得重視的一個變化。對此,我在本版二○○一年十二月十八日的短文中已有分析。這裏進一步說明,擴大內需被提升為長期的戰略方針,勢必要求中國更積極地引進外資。
眾所周知,二○○一年滬深股市的一大焦點是所謂國有股減持。六月間,中國政府決定減持國有股為全國社會保障基金集資。但是,有關政策和方案剛實施,便遇到來自市場的強大阻力,中國政府不得已在十月下旬宣布暫停國有股減持的政策和方案。
可是,不到兩個月,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就在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第一屆理事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講話中,要求中國證監會拿出新措施來繼續國有股減持。他表示,中國不會停止減持出售國有股,因為這是中央政府充實社會保障基金的籌資渠道。其潛台詞是,中國政府手頭並不寬裕。
一方面是積極財政政策作為長期政策必須繼續,另一方面是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有限,這意味着中國的財政赤字和國債都將不斷增加。目前,中國政府財政赤字尚不足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三,亦即尚低於國際通行的財政赤字的警戒線。
然而,中國內地的統計口徑未將國債還本付息額計入當年財政開支,從而縮小了財政赤字的規模。若按照國際通行的統計口徑來計算財政開支,則中國政府的財政赤字絕對數額,及其與國內生產總值的相對比較,都將明顯高於目前的統計。亦即是說,積極財政政策作為一項長期的宏觀經濟政策來刺激內需,很快就將面臨財政赤字和國債急速膨脹的困難局面。
於是,積極引進外資就成了題中應有之義。表面看似乎是一個悖論——擴大內需是說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中國內部資源和市場,積極引進外資豈非將經濟增長的依靠轉移到了外部資源?
然而,只要仔細想就明白,積極引進外資正是擴大內需的邏輯結果。關鍵在於,引進的將主要是直接投資和股權投資,不是短期金融資本。後者的投機性和流動性高,不利於中國經濟穩定。前者大體以中國內地大市場為目標,融入中國內部需求和投資,補充中國本地資金包括財政資金的不足。
誠然,外來直接投資和股權投資,將使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建立更緊密和廣泛的聯繫,這說明擴大內需跟擴大開放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逢周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