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年的中國大陸,海內外關注的多是中共十六大的人事布局。但真正對中國整個國家的體制,對經濟、政治、社會發生深刻影響的,無疑是中國入世對現行體制和社會穩定的衝擊。
中國入世,香港自董建華以降,官員、政客、左報輿論大都一片歡呼之聲,但中國高層領導人卻不是那麼雀躍。朱鎔基上月表示,入世後他最擔心的是中國農業,因為外國農產品以現代化技術,無論價格、成本都低於中國。上月底,中共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黃菊在接受《瞭望週刊》訪問時說,中國入世後,現行體制會受到衝擊,將考驗中共的執政基礎。
世貿是經濟組織,按道理受到衝擊的應是經濟體制,而不應涉及執政基礎。但黃菊說,入世意味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的融合,中國的「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分配等,都將發生新變化,會影響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觀念和傳統。」
具體來說,黃菊說,因為中國的智慧產權保護欠缺、國外產品大量進入、法律規章不適應等原因,中國部分產業和經濟安全會受到衝擊。
目前海內外公認,中國入世首當其衝受到衝擊的,是金融業和農業。由於大陸人民與政府缺乏互信基礎,因此一旦外資銀行或保險業進入中國市場,容許它們經營人民幣業務,必對大陸人民產生磁吸效應——即人民很可能蜂擁使用外資銀行和保險的服務,國家對金融的操控將大受影響。不過,這會是三、五年後的事。
入世對農業的衝擊,直接影響八億農民的生計。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字,二○○○年城鎮的人均年收入為八千人民幣,農村只有二千元。農民收入沒有增加,但支出就大幅增加,一大堆的苛捐雜稅,還有甚麼農田改造費、水利建設費、道路維修費,早已把農民壓得喘不過氣來。
按照入世規定,中國在二○○四年之前,必須把農副產品的入口關稅,由目前的百分之三十一點五,降到百分之十四點五,並大幅降低對農副產品的補貼。而對生產糧食的補貼,目前國家每收購一斤糧,約補貼人民幣一至二元,入世五年內,這項補貼將逐漸取消。
怎樣解決入世後,進口的農產品價格低,中國農產品失去競爭力的問題?怎樣解決農村人口增加而農民收入因取消補貼而銳減的問題?確實考驗中共執政者的智慧,也考驗中共的執政基礎。倘若仍然採取「走着瞧」的「摸着石頭過河」的辦法,愈來愈多的地方騷動和去年以來趨於頻密的爆炸聲,說不定誠如唐家璇外長所說,有一天中共會成為「歷史名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