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私人企業要上市,就如「生仔」一樣,必須有人協助「接生」。財務顧問做的便是這類工作,而會計出身的李志豪,則是半途出家的「接生婆」。由於第一次「接生」順利,於是拉攏弟弟齊齊做企業的「接生婆」。 撰文:范國忠
萬利豐企業財務董事總經理李志豪在89年從事財務工作十多年,心得是「生行街、死掌櫃」。他說,從事銷售(行街)的同事特別受器重,因他們的工作是企業盈利來源,負責帳目管理(掌櫃)的雖屬專業,待遇卻不同。所以,李志豪苦思如何以自身專業為企業賺取金錢,結果最終他想到可以轉做財務顧問,為企業集資。
李志豪要做的企業財務顧問,是為企業做上市前的財務重組。他相信這種為企業內部「包裝」的工作,可發揮其強項,運用他多年的企業內部經驗,在企業上市前18個月進入企業,協助其重組。
三十而立,對李志豪而言,是一個新開始。雖然他已是會計師,但由於過往十多年都是在企業內部從事財務管理,核數經驗不足,故他到朋友的會計師樓磨練,實行邊做邊學。
自覺學滿師時,李志豪於91年正式創業,開設自己的會計師行。92年「接生」第一個BB,而且是雙胞胎,這一年的7月及11月,李志豪先後協助民信集團(547)及威達利國際(305,現稱萬能國際)上市,成功掘得第一桶金。
他說,當時本港不少公司對上市認識不足,所以找他們協助的人不少。加上創業頭炮成功將兩公司上市,於是93年找了在澳洲從事會計多年的弟弟李志鵬回來,實行組織兄弟班將公司大搞。
不過,事情發展並非如想像般順利。94年出現多宗「難產」。其中一家從事音響的公司,營業額年達8至9億元,但在孕育上市期間業績卻逐年走下坡,加上當時聯交所要求新上市公司3年業績的規定,以致最後這家公司未能成功上市。
其後,他曾協助3家公司作私人配售,但由於這些公司都未能上市,所以回報亦不多。他最難忘的經歷,是94年曾物色了一家福建莆田的電子表廠。「我哋喺美國連殼都搵埋,但因為accident(廠房倒塌,有工人受傷),以致上市大計泡湯。」
這件嚴重的「難產」事件,對李氏兄弟打擊很大,但他們亦學會了以「平常心」對待每次「產子」。李志豪說:「現時每單case都不會有太多幻想」。他又說,今年內他們計劃有兩次「產子」。至於他們自己會否將萬利豐上市,他說有這個可能,相信屆時會「感覺更好」。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這用在李志豪、李志鵬兩兄弟身上可說恰當。不過兩兄弟過去10年合作打天下,之前兩人選讀的科目一樣,從事的行業同樣是會計。
弟弟李志鵬說:「小時候,與哥哥嘅關係,反而唔及𠵱家親」。至於讀書,兩兄弟同樣是讀商科,而選擇工作,李志鵬不諱言是受到哥哥的影響。雖然兩兄弟都是從事會計,在企業內搞財務,但李志鵬說:「哥哥從前多數做廠,自己則多數做大企業」,兩兄弟的經驗可說是相輔相成。
至於現時的分工,李志鵬說:「哥哥負責傾生意,自己則對內多」。若兩人有意見爭持不下,如何處理?李志豪說:「我們之間重有Louis(萬利豐另一執行董事李國棟),佢係我哋之間嘅緩衝」,所以雖然他們兩兄弟經常會為公司而爭執,但每次都能夠和氣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