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新年檔期最多「兒童」電影上畫,今年也不例外,有三齣比較「兒童」的電影——《麥兜故事》、《哈利波特》、《千與千尋》,有「兒童」電影的基本元素,各自施展不同「魔法」。
《千與千尋》是典型宮崎駿故事,充滿幻想的故事背景和人物,但已看不出新意來,尤其是近年宮崎駿動畫的故事愈來愈弱,來來去去也是墮險與拯救的故事,開始很懸疑,但總是虎頭蛇尾,小朋友看到一半或已呼呼大睡。不過宮崎駿動畫已有一定捧場客,每年一次「朝聖」已是例行動作,始終令我欣賞是配樂的久石讓,沒有他的「魔法」,宮崎駿動畫吸引力會減半,就像史匹堡配上約翰威廉斯,是光影與音樂的絕佳配搭。
同樣以魔法掛帥的《哈利波特》,吸引我的並非電影,而是那種全方位推銷技法,實在令人歎為觀止。由書本到玩具、由玩具到電影、由兒童到成人,每一個環節的滲透入心入肺,單是看看如何將一個老掉牙的魔法故事,變為百億美元的商機,這種「魔法」已經夠精采。
正在努力練習「哈利式魔法」的《麥兜故事》,是一個非常香港的成長故事,小童看了無聊笑話會捧腹大笑,大人看了笑中有淚。與其他兩齣電影有別,所有戲中人都沒有魔法,要數「魔法」最強的,或許是麥兜的窮媽媽麥太,她把太平山頂變為馬爾代夫,但無法把蠢鈍的麥兜變成李麗珊。麥兜老實告訴我們,世上沒有魔法,蠢鈍可以很搞笑,卻搞不出成就。
三齣電影,三種魔法,看來也不太「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