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總在他的專欄再次重申,阿根廷與香港雖同是奉行貨幣局制度,將貨幣與美元掛鈎,但由於「底子」不同,故不能相提並論,港人毋須擔心,阿國債務危機,對港影響亦不大。這種安撫人心的說話無可厚非,不過聯滙制便是聯滙制,本質上並無不同,不能說「守得住」,便是好的聯滙制,「守不住」便是壞的聯滙制。
如果上述說法成立,豈非等同富豪(不論性別)有能力風流買淫,因為「淫得起」,所以「行淫」便不是邪惡,普通人無能力而要風流,則是「窮心未盡色心又起」?雖然這個比喻不盡恰當,但可以說明一點,即有沒有能力,並非判斷一個制度(或行為)好壞的標準。犯淫便是犯淫,不因貧富而改變淫的定義。
聯滙制也是如此,如果有利整體經濟,便是好的制度,反之為了維護這個制度而要付出龐大代價,甚至損害整體經濟,則這個制度是否有存在價值,便應重新檢討、考慮。鄧小平走資,到現在與國際經貿接軌,不是能否守得住守不住共產主義經濟模式的問題,而是守下去是利是弊?不守又有甚麼好處的問題。共產黨若無意改變自己,世上還沒有其他力量可以將之改變。雖然在走資之餘,還提出「四個堅持」,但除了一黨專政外,在經濟上確作出全方位開放,這是因為「市場經濟」確比「計劃經濟」好,鄧知道不行市場經濟、私有產權制,中國的生產力永不能「解放」,最終必導致亡黨亡國。這便是二十多年前,中國爆發翻天覆地大變的底因。
八三年因政治理由催生了聯滙制,起了穩定社會的作用,但此一歷史任務已完成,特別是九十年代新經濟抬頭,全球經貿一體化,新興或固有經濟體系都要迅速應變,聯滙制的好處是令港滙穩定,壞處是喪失利用息率作為調節的功能,九七前應加息反減,結果形成地產泡沫,爆破後又未迅速調整成本,讓市場自動調節,以致喪失靈活性。有人以為脫鈎只代表港元貶值,貶值並非刺激經濟的唯一妙藥,因此認為毋須取消聯滙制。這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之妄語,廢掉聯滙是恢復經濟金融彈性的第一步,這才是存廢的關鍵。九七前通脹飛升,現在通縮嚴重,皆因我們欠缺適當的調節工具,以致「動彈不得」。
巫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