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銀行存款利率極之低,可謂迫市民作其他投資,例如流入股市或樓市。在假期間,筆者閱讀了WilliamEng所作的《TradingRules》,當中有一項投資守則,在現時的環境頗為適合,此守則為「Don'tbuyastockonlytoobtainadividend」,其字面含義頗為簡單,即不要單憑某股所派發的股息來作吸納該股的主要原因。在近期利率偏低的形勢下,確有不少投資者犯了此守則。純因高股息而吸納某些股份,其結果便是回報較任由資金放於銀行更差,筆者認為,若無更好的選擇不如考慮S&P500指數基金或盈富(2800),即使不幸「坐艇」,也會有見家鄉一日。
「不要單憑股息而吸納該股」只是此守則的表面意思,而Eng的真正含義是「提防各種為了吸引投資者購買股票的誘惑」。股票市場有各式各樣不同的投資者,他們買股票的原因頗多,例如有些朋友希望在股價上升中獲利,有些散戶可能因為某些小道消息而入市(例如超人入股之類)。一些穩健的長線投資者可能吸納某些大藍籌股的主因,便是欲獲取其較高的股息等,若再將其他原因寫下去,可能被編輯說欺騙稿費。
投資者買股份的動機頗多,而公司大股東欲上市的原因卻極之簡單,希望將公仔紙換取現金,同時又可保有公司的控制權,用新股東的資金使他們更為富有。正如政府將地鐵(066)上市,也是希望從中集資,但卻仍可控制其運作。
正因公司欲從上市中獲取資金,當然是愈多愈好,其上市時的定價,肯定是大股東認為是「合理」才成,而此「合理」的真正含意,據某些融資方面的老前輩表示是非常貴的意思,而包銷商合理招股價的意思,可能是「目前的上市價遠低於日後空前最高價。」故不少新股在上市後一段時間,大都「潛水」(即低於招股價)。
既然上市時的招股價高,而又欲吸引股民認購,這便是包銷商發功的時候了,他們會以很多方法讓投資者輕易相信,目前的招股價雖然是略為高估,但仍是合理的。其中的辦法不外乎提高股息,又或派送認股證等,給一些其他甜頭予股民。在美加,確實稱此類附加產品為sweetener,即甜頭之意,要用甜頭吸引投資者,肯定招股價不會太便宜。
Eng在書內的一句頗佳,他說,不論以哪種基本分析,只要是以超過正常估價(如PE、股價與帳面值比率)的價格吸納某股,就不是好投資,因為上升空間有限,獲利潛力甚微。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