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域快變垃圾池

香港海域快變垃圾池

綠色和平策劃總監 廖洪濤

無論從自然資源、環境、漁業、景觀、娛樂、旅遊及航海等任何角度來看,海洋的重要性對香港而言都是命脈所在。可以說,沒有海洋便沒有今日香港的一切。而清潔的海洋環境,對公眾的生活和健康保障更是至為重要。
然而,一些特區政府部門好像並不這麼想。相反,他們制訂的錯誤政策,正在把香港變成一個海上垃圾池。請看下列諷刺的事實和政策:
(一)新機場附近的海域,正是中華白海豚的主要棲息地和繁殖區域。一九九六年,當時的港英政府已經將當地海域劃為龍鼓洲及沙洲海岸公園;最近中國內地有關政府當局,也已經將鄰近水域設為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然而,特區政府在這個具高度生態敏感區域附近,設立全港唯一一個合法的東沙洲有毒污泥傾倒區。
(二)二○○○年七月動工的九號貨櫃碼頭工程,會產生本港最大宗,共計六百六十萬立方米的有毒污泥。環境保護署明知其中污泥含有含量極高的有毒重金屬汞、鉛、鎳和三丁脂錫,竟然批出許可證,同意承建商於南中國海漁場非法傾倒這些有毒淤泥,以逃避如在本港處理的數億元費用。二○○一年五月海上物料傾倒條例上訴委員會作出有關裁決,認為環保署之前的允許跨境做法傾倒污泥是錯誤的。

市民蒙受污染危險
(三)雖然土木工程署已經承認,在挖掘建造和使用卸置區傾倒污泥期間,將產生大量的懸浮粒子、重金屬、多氯聯苯和三丁脂錫等有害物質,對附近海域的水質、海洋生物、海岸公園、人工漁礁、中華白海豚、海底生物棲息地、漁業資源和其他敏感受體產生各種負面影響和損失,但是他們仍然建議於機場以東的海域再興建一個新的海上污泥卸置區。這個建議中的新傾倒區將覆蓋二百一十公頃水面,用以容納從二○○七年後本港各項海事工程產生的八百萬立方米有毒污泥。
(四)當特區政府意識到處理有毒污泥傾倒問題的嚴重性時,不去研究長遠的可持續解決方法,反而飲鴆止渴,放寬污染排放標準,令一半以上的有毒污泥變「無毒」,可以在無嚴密監管下在開放海洋中傾倒,還美其名每年可以幫助政府「節省」四千萬費用。但是這種殺雞取卵式的政策,只會令市民蒙受更多潛在的污染危險!
政府應嚴格執行國際公約,立法制止所有海上挖掘和傾倒有毒污泥工程;對少數確有必要挖掘污泥的航道疏通工程所產生的有毒污泥,應用更嚴格的完全封閉式處理,而非繼續傾倒於海上。
全球愈來愈多國家和地區,視向海洋傾倒有毒物質為恥辱。香港市民有權利要求享受清潔的海洋環境,更有權利要求我們的食物不再受到污染,我們的海洋生物不再受到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