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淵滄專欄:炒樓也該設止蝕點

曾淵滄專欄:炒樓也該設止蝕點

最近有娛樂圈的名人因為在1997年時炒樓虧了大錢,欠下一身債,成為報章的頭條新聞。名人炒樓變成負資產,許多市民都很有興趣知道詳情,於是傳媒就努力炒作,我閱讀多份傳媒的評論,落井下石者多,這就是香港,成王敗寇。

成王敗寇令人感歎
1997年樓市狂熱時,傳媒也努力炒作一些傳奇人物,一些靠炒樓發達的人物,甚至房地產代理也成了頭條,搞到許多人放棄原來穩定的工作,投身地產經紀行。但好景不常,船翻了,於是這批人就成了寇,成為嘲笑的對象。
但是,試問在1997年時,全香港有多少人能預測出這場房地產風暴?
能夠在1997年賣樓、持有現金至今的人有多少?能在樓價高峯期全身而退的人是眼光奇準,還是運氣好?
這是第一次,這是香港的第一次,房地產價格竟然在高峯期之後的4年創新低價,這是連20世紀80年代初中英談判香港前景時也沒有出現的事。因此,能夠在4年前預測到樓價在4年後創新低的人的確是奇人。
樓價經過那麼多年的下跌,實力不夠的人自然陷入困境。買樓與買股最大的不同是買股票若股價下跌,馬上可止蝕,但買樓若樓價下跌,則不一定斬倉止蝕,結果當樓價愈跌愈低時,就成了負資產。經過這場教訓之後,今後炒樓的人一定得學習炒股的人一樣,一看形勢不對就斬倉止蝕,保留實力。